欧盟碳关税箭在弦上,中国企业如何见招拆招?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5-20 12:08:12 浏览()次

欧盟碳关税一旦落槌,必将对全球贸易这块“蛋糕”产生深远影响。当地时间5月17日,欧洲议会环境、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委员会(ENVI)再次将计划征收碳关税的行业“扩容”,增加3个行业——有机化工、塑料和氢,受到影响的行业已达8个。

当前,碳关税正在欧盟立法程序当中,不少行业企业高度关注此举会对我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国企业可以做好哪些准备?记者特此采访了多位业界专家。

碳关税,又被称作“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简称CBAM),是指严格实施碳减排政策的国家或地区,要求进口(出口)高碳产品时缴纳(返还)相应的税费或碳配额。

据欧洲议会最新的法案文本来看,2026年1月1日起,欧盟将正式开征碳关税,首先覆盖的将是铝、水泥、化肥、钢铁、电力、有机化工、塑料和氢这8个行业。

清碳技术(无锡)有限公司CEO崔伯龙告诉记者,“一旦欧盟碳关税确定实施,将会削弱我国相关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对涉及行业出口造成一定冲击。特别是水泥和钢铁这两个相对高排放的行业,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实现低碳化,是一种趋势。比如在一些地区,制钢的低碳化和零碳化的路径正在探索中。所以我国的相关企业也应早做准备。”

目前,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为4720亿欧元,同比增长37%,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5%,占欧盟进口总额约25%。其中,中国出口欧盟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纺织品、金属品及化学品,这些都未被纳入首批碳关税涉及的行业。但是否表示这些领域的企业相对安全?

联合国气候问题非政府组织观察员李硕认为,“我国对欧出口的机电产品、纺织品、金属品及化学品等多是二次工业产品,在现阶段被纳入的可能性不是特别高。因为这类产品与原材料不同,其各种零部件、或者生产所需的各类原材料可能会出现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要对这类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碳核算比较复杂,所以短时间内被纳入征税范围的概率不高。当然,最终版碳关税案文还没正式确定,所以受到波及的首批征税行业还可能会出现变化。”

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看来,尽管上述产品所涉行业目前不在首批名单中,但据最新的案文来看,欧盟计划在2030年之前,将碳关税扩展至欧洲碳交易市场覆盖的所有行业,因此,上述行业并非绝对安全。

对此,崔伯龙表示赞同。“这些行业有可能会被有选择性地纳入范围,因为欧盟设立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初衷之一就是推动产品的低碳化,因此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应当把握当前的窗口期。出口企业可将视野放得长远些,未雨绸缪,对自己的产品做好碳足迹的测算,并推进产品生命全周期的碳排放管理体系的建设。这样一来,一旦被纳入征税的队列,如果产品能够及时得到低碳化或零碳化的认证,将进一步增加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在崔伯龙看来,加紧完善中国产品的碳标签(CarbonLabelling)体系也非常关键。碳标签,简而言之,就是将已认证的产品碳足迹在产品包装上以标签形式展示,是让产品碳足迹透明化的重要方式。

“目前,英国、欧盟、日本和澳大利亚都有自己的碳标签。以手机为例,如果一步在中国组装的手机,被核算出排放了多少的二氧化碳,贴上了碳标签,只是打入目标市场的第一步。而机身的这个标签需要得目标市场的碳足迹认定,才能以绿色低碳的产品定位,在碳关税建立后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因此,推进我国碳标签体系的完善、在国际贸易中取得双方或者多方的碳标签认同,将会为企业的低碳产品打开大门。从这个角度出发,一些有能力的出口企业可以利用当前的时间,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评估、碳标签认证上有所计划,以应对市场的变化,牢牢把握住当前的竞争优势。”

随着欧洲议会近期对新案文的投票通过,此时距离碳关税最终落槌已然不远。碳关税的立法程序不断取得进展,有人不禁将其与俄乌冲突对欧的影响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联系起来,那么,欧盟究竟为何大力推进全球首个“碳关税”、迫不及待将其提上日程?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早在2019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上任时,就致力于推动将碳关税列入欧州绿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中。2021年,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设立碳关税的决议。同年7月,欧盟委员会根据气候目标提出了名为“Fit for 55”的一系列立法提案,涵盖了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和碳排放交易体系等多个领域的政策修订,其中正式公布了碳关税提案细则。到今年3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碳关税的“总体方针”。

因此,通过追溯时间线不难发现,碳关税的启动时间早于俄乌冲突。“如果说把碳关税理解为俄乌冲突发生后,欧洲为了摆脱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依赖而建立的机制,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因为,碳关税确实提出在前。”李硕表示。

“尽管当前国际地缘冲突加剧了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因素,起到了一些推动作用,但欧盟建立碳关税的初衷,主要还是因为内部有‘碳泄漏’的情况。”崔伯龙告诉记者。

解释“碳泄漏”这一问题时,崔伯龙以钢铁、水泥等行业为例。“在欧洲碳交易市场启动后的一段时间里,一些欧盟地区内的钢铁、水泥及铝企业为了逃避高排放所需支付的成本,就将工厂迁到东南亚等地区,这样一来,碳排放就是在欧盟以外的地区产生,而在境内没有产生任何排放,这就造成了‘碳泄漏’。同时,这些企业就将欧盟政府给予碳排放配额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获利,在没有排放成本的基础上,产出的钢铁、水泥等售价较低,再次冲击欧洲本土市场。所以,为了遏制这种不良的苗头,碳关税被进一步推上日程。”

不仅如此,对于“欧盟碳关税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附属品”这一观点,孙永平进一步作出了解释。

“碳关税一旦实施,会对欧洲本土行业、企业起到一定的平衡和保护作用。早前,欧洲内部的一些行业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欧洲碳交易体系对境内高排放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成本负担,而境外企业却可以免受其难。所以碳关税在一定程度上拉平欧盟境内外的企业排放成本,是一种保护主义的体现。”

作为欧盟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欧出口额达4720亿欧元的中国,面对碳关税的临近,自然难以做到毫不介怀。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国家也对欧盟碳关税难以敞开怀抱。

“一些与欧盟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的国家将受到影响。从能源的角度来讲,俄罗斯和乌克兰会受到波及,从钢铁、铝、化肥的角度来看,土耳其和俄罗斯也会受到影响。此外,英国脱欧后,也被欧洲碳交易市场剥离出来,所以眼下英国也需要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崔伯龙告诉记者。

此外,李硕进行了补充,“北非部分国家因为对欧洲有输配电,因此也会受到波及。此外,韩国、印度等国家也因碳关税的压力受到一定影响。从公平性的角度来看,欧盟碳关税针对不同国别征收差别性的关税税率,并不符合WTO最惠国待遇原则,也不符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国家自主贡献等全球气候共识。因此,欧盟碳关税是否会面临国际社会的不同声音和阻力,都有待观察。”

那么,碳关税究竟会不会对当前的国际贸易市场进行“洗牌”,打破原有的宁静?对此,专家呈现出两种观点。

孙永平表示,“碳关税机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成本的转嫁及再平衡。最终可能的结果就是,上游、下游以及消费者端共同承担增加的成本。实际上来看,这是减排成本和竞争力的再平衡,但对全球减排的助力可能远没有想象的大。一方面,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碳关税带来的负担而转移市场,将产品出售给没有设立碳关税的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一些还在摸索中的发展中国家被动去适应欧盟的步伐,打乱自身的减排节奏,所以欧盟设立碳关税是将气候政策‘武器化’的一种做法,其对全球减排的贡献仍有待考量。”

曾在欧洲碳交易市场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崔伯龙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当前来看,欧盟推动碳关税的意志较为坚决,这势必造成欧盟内部行业企业在绿色技术方面的新一轮‘内卷’。在全球响应减排的大趋势下,当欧洲的绿色技术不断更迭、更具竞争优势时,产品的节能改造、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将会成为一种风向标。所以,不论是中国的企业还是其他国家的企业,无论要不要与欧盟建立贸易关系,企业转型的步伐不宜落下,一旦落伍,将很难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