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喜看变化 处处天蓝水碧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2-08 12:51:21 浏览()次

  生态美了 百姓富了

  ◆本报记者 杨爱群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内蒙古兴安盟唯一的牧业旗科尔沁右旗中旗,去感受这里绿富同兴、生态经济效益“共赢”的生动实践,感受这里的老百姓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旗之本,兴安盟科右中旗“生态+修复+文化+经济”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让农牧民实实在在端上了“金饭碗”,实现了树木连片柠条成行,草地绿茵林密果香。

  站在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的沙棘林中,虽是隆冬,干枯的沙棘树林仍然一眼望不到边,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黄沙漫天。

  “以前沙化、盐碱化严重,养的羊也多,草场退化,有风就起沙,荒野茫茫,200多只羊的收入还不及现在10头牛的收入。”哈吐布其嘎查好特老艾里村朱刘山讲述着自己曾经的生活。

  近年来,科右中旗开展“禁牧、禁垦、禁伐”、复绿补植,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非法开垦草原、采挖沙石、毁坏林木等违法行为限期治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63%,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05%。

  在白音胡硕镇的义和塔拉林场,党委书记董爱军指着成片的欧李介绍,300亩欧李今年刚开始挂果,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被收购商抢购。阿茹纳果园内的苹果、沙果也即将进入盛果期。每一株果树都将给科尔沁大地增添一抹绿色,每一棵果树也将给当地百姓增加一份收入,科右中旗生态饭“吃”得香,百姓“笑”得美。

  “如今,科右中旗最大的发展优势就是天蓝地绿水净。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科右中旗旗长王海英表示。

  在“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的发展思路下,科右中旗全力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了“从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型”“从放牧向舍饲养殖转变”两大方式,减羊增牛,缓解生态环境承载压力。

  乌力吉图嘎查牧民温都苏自从2016年开始改养高端西门塔尔牛,效益一年比一年好。2020年,温都苏养殖的160多头西门塔尔牛,年收益达200万元。他不仅自己改良品种牛,还向周边农牧户宣传冷配改良的好处,为300多头牲畜进行了品种改良,有效提高了当地牲畜的品种质量。在他的影响下,采用改良配种科学技术的农牧户逐年增多。

  “羊的采食方式是‘啃式采食’,对牧草损伤较大,养羊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拼数量的传统养殖路已经难以持续,而养牛的劳动强度小,利润空间大。”温都苏说。

  哈吐布其嘎查牧民白吉林白乙拉的家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荒漠化、盐碱化土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4%,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为辅。利用当地政府的养牛补贴,白吉林白乙拉购买了10头牛,发展肉牛产业,提高了收入。“现在我有80亩地种玉米、青贮饲料,牛爱吃这个,去年我还卖了3头牛犊,平均每头能卖一万多元。沙棘树长成后既可以护林,又可以卖果,集体收入也提高了。” 白吉林白乙拉说。

  坑塘清了 村民笑了

  ◆本报记者董若义

  “哇,快来看,这里水好清啊。”

  大年初一,村民和孩童们来来往往,串门拜年。在村西小桥下,南北两处坑塘形成了自然径流,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大家伙纷纷驻足张望。

  这处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吴村镇中心村西侧的坑塘,是满载记者儿时记忆的地方。

  小时候,塘里的水很是清亮。每到夏季,小伙伴们最大的乐趣就是爬上塘边粗壮的大柳树,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水下,砂砾散射着光泽,鱼儿游来游去,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抄到几个大河蚌。塘边的石头缝里,随手一摸就是一把田螺,清水里泡半天,油锅里炒一炒,美味就能上桌了。

  记者至今还记得,那一年,遭逢大旱,水库干涸。家里饮用的水,要跑几里路用水车拉回来。当时,这处坑塘也干涸了,长辈们就在中心位置,挖了个一两米深的水坑,慢慢的,水源汇聚,形成了一泓清泉。正是这泓清泉,让我们熬过了旱季,迎来了甘霖。

  后来,随着周边生产生活的发展,这里日渐成为一处纳污坑塘,水质迅速恶化,岸边垃圾堆积,异味飘散,蚊蝇滋生。

  直到2018年夏天,母亲打来电话,说家门口的坑塘治理好了,可好看了。记者赶回老家,也为眼前景象振奋不已——只见塘边绿油油的柳枝下,仿木护栏若隐若现,一条小径蜿蜒向前。塘里水波粼粼,鲢鱼鲤鱼穿梭游弋,几只大鹅不时扑棱起翅膀,感受河水滴落的清凉,好一派祥和宁静的乡村景象。

  家门口的坑塘何以“重生”?吴村镇副镇长康守瑞向记者介绍,2017年起,针对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没有有效收集处理设施、村内饮用水水源没有保护措施等现状,吴村镇在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和曲阜生态环境分局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的帮扶下,对中心村实施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设。

  “项目总投资111万元,重点建设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累计铺设涵管580米,建设8000平方米人工表流湿地一处,仿木护栏297米。在污水入表流湿地处建设了生物滞留塘等处理设施,坑塘清表护坡,栽植了睡莲、荷花、芦苇、再力花、香蒲等水生植物。” 康守瑞对记者说。

  项目建成后,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7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80%以上,坑塘及周边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吴村镇副镇长晏军告诉记者,为进一步规范村民生产生活,全镇建立起网格化管理体制,明确环保所长和网格员职责,督促做好辖区内环境污染防治监管和巡查,引领村民树立低碳生活理念,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临近傍晚,家人拎着垃圾桶去倒垃圾。最近的一处垃圾收集点,要走近100米。记者说:“要跑这么远啊。”家人乐呵呵地回应道:“远啥远,能让村里干干净净的,跑这点路,一点都不算远。”

  “煤改电”了 不再冷了

  ◆杨涛利 韩沁言

  “哎……电暖气是个好东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泽普县阿克塔木乡巴格阿瓦提村村民塔西汗·吐尔地说起家里这一新物件,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

  “政府给老百姓办了件好事,自从‘煤改电’以后,家里暖暖的,还不用打炭生炉子,省事又干净。没想到我这么大岁数了,还能赶上这好事儿。”60多岁的塔西汗说,屋里没有了过去的煤烟味,清清爽爽睡一觉,是这个冬天最幸福的事。

  在塔西汗的记忆中,生炉子、烧煤取暖,衣领袖口都是煤灰,家里被煤烟熏得黑乎乎的,睡觉也不踏实,时刻要当心一氧化碳中毒。

  “烧煤取暖,半夜还要起来‘伺候’炉子,生怕一不小心炉火灭了。提炭、倒灰,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负担。”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烧煤取暖让塔西汗觉得越来越不方便。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为了保护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实现生活能源清洁化,2021年,泽普县“煤改电”一期工程改造8500户,塔西汗家就在其中。

  当年11月,塔西汗家的“煤改电”采暖工程完成。入冬后,塔西汗家的室温基本能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现在能热乎乎地睡一整晚,也不用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煤了。”塔西汗乐呵呵地说,“我的气管炎病今年再也没有犯过。”

  “设定好温度,就完全不用管了,非常省心。不烧炉子了,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在家被炉子烫伤。”塔西汗老人的儿子亚森·沙迪尔说,“以前烧煤取暖一个冬天大约要用两吨煤,得花近2000元,现在用电取暖政府有补贴,电价还有优惠,真是省钱又安全。”

  “‘煤改电’改变了我们家,也改善了村里环境,温暖了我们的心。”“电暖气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只需按一个键就可以开机关机,老人和小孩子都能轻松操作。”说起“煤改电”的好处,村民们赞不绝口。

  “村民的生活环境好了,人就有了精气神儿,发展动力也更足了。”巴格阿瓦提村村委会副主任艾海买提·买买提说,2021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4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4万元。

  与塔西汗家一样,目前,南疆已有89.2万户农牧民享受到了这样的幸福。随着“煤改电”工程的实施,一幅环境整洁、风景宜人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