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1-13 13:13:17 浏览()次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满意,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贯穿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身边和企业治污中的“小事”和“烦心事”,推动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键对键”答疑解惑 

  2021年,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社会环评机构及工作人员可以“足不出户”享受“直通式”的咨询服务。

  “请问地埋式柴油储罐算不算‘地下油库’?”“小型家具制造,简单封边用的热熔胶是否属于其他家具制造‘年用非溶剂型VOCs含量涂料10吨以下的’中提到的涂料?”在全国环评技术评估服务咨询平台上,类似的问题都可以得到专业解答。

  在线上实现“键对键”的无障碍沟通,源于全国环评技术评估服务咨询平台的建设运行。这一平台整合了“1(部评估中心)+47(地方评估部门)+N(专家)”的技术支撑团队,有针对性地向小微企业、环评机构及其工作者提供智能回复、人工回复、远程会诊等服务。

  截至2021年10月,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共组织技术服务团队答复相关技术问题1000余个,召开了两次技术会诊视频会,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常见问题解答》,解决了不少基层环保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除了“直通”部委,各地推出的各种线上服务也为企业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解决企业技术和资源难题方面,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重庆市巴南区就环保领域合作达成共识,共建“环保管家”平台,有需求的企业可直接与政府部门或第三方环保公司对接,选择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大大提高环境问题的解决效率。

  在助力企业了解法规政策及业务办理方面,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推出“惠企环保家”小程序,将相关环保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产业政策、环保业务办理指南等2000余个资讯囊括在小程序中,提供一站式问题查询和线上实时咨询服务。

  在破解征管环保税难题方面,甘肃省定西市各县区运用线上线下平台为纳税企业答疑解惑,全方位、多视角、分层次向纳税企业宣传环境保护税的相关政策。

  在优化审批服务方面,河北省唐山市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实现全流程网办,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核发工作。

  “面对面”全流程帮扶企业 

  “键对键”线上答疑解惑方便、及时,而“面对面”对企业开展全流程指导,贴近企业实际需求,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提升污染治理水平。

  2021年,越来越多企业享受着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提供的“全流程”服务。

  在“前端”通过简化程序,让企业“减负提效”。根据群众反映的排污许可证变更程序复杂问题,生态环境部简化排污单位基本信息变更程序,缩短了审批流程和时间,新增管理端发起变更功能。优化排污许可证变更功能后,5日内办结率提高到92.8%,其中25.5%当日办结,67.3%在5日内办结,企业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地方层面上,也有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部门将“包办”作为工作重点,主动对接服务重点项目,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取得成效显著。

  在“中端”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难点,进行指导和帮扶,助力企业攻克治污难题。

  针对江苏省无锡市惠山新城异味排放源头多、种类复杂的问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会同惠山区生态环境局以异味物质负荷较大的典型行业为突破口,摸清企业污染因子,并为企业量身打造改造方案。

  针对辖区固体废物污染问题,广东省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南山管理局主动联系38家重点固体废物产生企业,并组织第三方环境专家通过实地检查、现场问答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需要,实行“一对一”帮扶。

  针对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大气污染防治严峻形势,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创新开展“环企直通车”行动,建立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系统领导干部结对帮扶企业机制,成立专家技术团队,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体检,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在“末端”,针对企业轻微违法环境行为,生态环境部门坚持宽严相济、包容审慎的原则,推行柔性执法,企业感受执法温度的同时也不断规范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行为。

  比如浙江省嘉兴市实施轻微违法容错机制,给予首次发生不涉及损害生态环境的轻微违法主体主动纠正的机会,企业整改后免予处罚;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推行柔性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轻微且主动消除危害后果的企业免予处罚,进一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海南省依法为小微企业“减负”,在一定条件下,对小微企业“无心之失”行为给予容错改正机会,企业体会执法“温度”的同时,也不断规范自身环境行为。

  “实打实”解决群众问题

  信访工作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平台,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2021年,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坚持聚焦群众身边的“小事”,将其作为“大事”“心事”来办,以“问题解决、群众满意”为核心,“实打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个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很多好的经验做法。

  在创新机制方面,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分局建立健全局、办、居三级信访网络机制,定期开展环境隐患排查和信访工作研讨会,对信访件做到特事特办、遇事必办,群众诉求得到高效解决,满意度不断提升。

  在聚焦重点方面,针对噪声污染占深圳市生态环境方面投诉量70%以上的问题,深圳市开展2021年建筑施工噪声整治专项执法行动,将噪声执法行动常态化,最大限度减少噪声扰民,还市民清净。

  在主动作为方面,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主动出击、参与治理,提前发现群众身边的油烟扰民问题隐患,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将问题解决在群众投诉之前,减少群众的烦心事儿。

  此外,针对吉林省部分地区群众受秸秆焚烧、工程噪声、餐饮排烟影响等环境污染“老大难”问题,驻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纪检监察组主动作为,深入基层开展专项调研,深挖生态环保领域涉及腐败与作风的问题,推动纠治生态环保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涉及腐败与作风问题取得扎实成效。

  除了地方层面的一系列举措,生态环境部进一步创新推进生态环境信访投诉工作机制改革。统一使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并根据前期运行使用情况,组织对平台系统进行了升级优化,开展了平台系统使用培训,实现了信、访、网、电、微等各渠道,信访、投诉举报、舆情等各业务类型,登记、转办、处理、回复等各流程一网整合、一网办理。

  据统计,生态环境部信访办全年(截至2021年12月15日)共办理群众来信4365封,妥善接待来访258批475人次,办理部长信箱网络留言6895件。

  群众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实”字当头,“干”字为先,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忧,开创为民服务生动局面。为群众办实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将不断在为民办实事中书写绿水青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