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小积分”兑换出好环境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1-03-26 13:02:22 浏览()次

 临近正月十五元宵节,李向均来到超市,免费扛走了一袋面粉。

  在河北省隆化县小庙子村有这样一家超市,村民只要搞好自家卫生,维护好村内环境,就能获得爱心积分,之后通过相应积分,便可以免费兑换生活用品。“过年时候包饺子,家里的面缸见了底,刚好用攒下的积分来超市换面粉。”李向均说。

  在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深山中,隆化县被列为深度贫困县,而小庙子村是郭家屯镇最偏僻的行政村,也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解决温饱问题曾是这里的难题,而免费给村民发放商品,对一个贫困县而言似乎是“天方夜谭”。那么,为何会存在这样一家爱心扶贫超市,这家超市又是如何经营的?

  为扶贫建起爱心超市

  “4年前的小庙子村,与现在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那时候,村民住的是土坯房,院子里杂草丛生,残垣断壁。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遍地的牛粪,得绕着走。村内的河道里堆满了垃圾,臭气熏天。”生态环境部第一扶贫工作小组联络员高宝回忆起小庙子村脱贫前的情景这样描述。

  “2018年11月,小庙子村成为生态环境部生态环保扶贫示范村建设点之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化的村庄,整洁的村舍,硬化的道路……”对小庙子村的脱贫史,小庙子村第一书记秦昊了如指掌,谈起村里的变化,也如数家珍。

  改善生活条件不易,改变乡村面貌难度更大了很多。清理后的河道本已恢复自然状态,然而村民将垃圾向河道倾倒的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村民习惯了将垃圾倒进河道里,等一下大雨,垃圾就被雨水冲到下游的村子。久而久之,这些垃圾就汇入了滦河。2017年以前,滦河断面水质一度不达标,正是因为垃圾入河问题严重。”秦昊说。

  此外,村里缺少基础设施也是垃圾治理工作难以推进的原因之一。“了解到村里的实际需求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选派专家到现场做设计规划,帮助建设垃圾转运站,以提高村里垃圾处置能力。”高宝说。

  除了帮助建设环保设施,生态环境部第一扶贫工作小组还为改善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建设出谋划策。依托村内原有超市,帮助开办“小庙子村扶贫扶志爱心超市”。推进开展乡风文明评选、推行积分兑换爱心超市物品活动,促进扶贫与扶志并行,物质生活与思想认识同步提升。爱心扶贫超市的成立,让小庙子村掀起一股文明新风。

  超市积分推动环境治理

  2019年年初,小庙子村从垃圾分类入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推行生活垃圾四分法。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经常组织科研骨干到小庙子村实地讲解什么是垃圾分类,怎样进行垃圾分类,以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

  只要到小庙子村调研,调研组都会向驻村工作队了解垃圾分类的推行情况,也会进入村民家中了解垃圾分类的实际情况。然而,试行一段时间后,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村民对垃圾精细化分类方法比较难适应。

  对于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生态环境部第一扶贫工作小组和河北省政协驻村工作队没少下功夫。“农村开展垃圾分类的最大优势在于地方大,4个垃圾桶放在哪里都不占地方。而垃圾分类的难点则是改变村民的习惯。经大家商议,将垃圾分类作为积分兑换的活动之一,通过积分制度,激发贫困户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高宝说。

  河北省政协驻村工作队坚持入户查看垃圾分类情况,一到村民家就直奔厨房,打开绿色垃圾桶看看有没有菜叶、果皮,如果发现没有,立即进行询问。“你家垃圾桶咋这么干净,是打算留着洗衣服吗?”……秦昊说:“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就要不厌其烦,苦口婆心,村民行动起来,生态环境就能变好。”

  事实上,提到用垃圾桶洗衣服,并非一句玩笑话。刚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的时候,有些村民看到崭新的垃圾桶又大又结实,便拿来装米装面、洗衣服、涮墩布。引入积分机制后,不仅调动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还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垃圾分类不仅能让村里环境变好,还能免费兑换生活物资,这种好事我们当然支持。”李向均说。

  垃圾分类开展得如火如荼,也让小庙子村的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顺利推进。2018年,小庙子村被确定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PPP模式试点村,村民在家分类后的垃圾,由专岗人员运至处理站,进行分拣后,再交由第三方保洁公司统一转运。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村民向河道倾倒垃圾的问题得以解决,村容村貌也得到大幅改善。

  好乡风让爱心超市常驻

  在爱心超市的激励下,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显著,而另一项重点工作也得到了村民的支持。

  小庙子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肉牛养殖,全村197户,有将近一半的家庭在养牛,1000多头牛的养殖问题成为制约小庙子村环境改善的短板。

  为了省下草料钱,有些村民将牛赶到山上吃草。长此以往,山上的草被牛啃食严重,造成水土流失。虽然村里一再强调要禁牧舍饲,但个别村民仍将牛赶到山上吃草。由于破坏了村规,这样的村民没能获得积分。

  之后,这些村民申请了补贴金,又自筹一部分资金,建起了“养牛小区”。“养牛小区”作用可不小,有牛槽、围栏,牛儿在这里就可以吃草、活动,再也不用到山坡上啃草。山草逐渐变得郁郁葱葱,水土流失问题也迎刃而解。由于这些村民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他们终于也能在爱心超市挑选心仪的商品了。

  对于没有能力搭建“养牛小区”的村民,村委会鼓励村民使用村集体出资建造的牛舍,这部分租赁费用将来作为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高宝说:“这几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每年捐赠1万元用于购买爱心超市的商品。未来,租赁牛舍的收入又可以用来经营爱心超市。”

  因助推乡风建设而搭建的爱心超市,现在又因良好的乡风成长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