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党支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作出重要判断和明确定位,并总结显著优势,其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是最主要的优势。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202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把坚持党的领导、深化党建引领作为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特色标志和显著优势。
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指导意见》的贯彻实施,印发了《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加强对各地推进工作情况的调度,及时发掘经验做法并进行总结推广。目前,各地在党委及政府的推进下,及时出台和宣传相关文件,纳入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年度重点任务,将落实《指导意见》纳入履职考核,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各地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强化党建引领积极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近年来,各地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积极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探索党建与业务高度融合,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对江苏、上海等地的调研发现,《指导意见》出台进一步激发了地方积极性,催生了强化“党建联建”、探索“毗邻党建”、绿色联盟共建等创新做法,形成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抓好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贯穿到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各项工作中。党政领导干部是推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骨干力量,落实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首要内容,各地都把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明确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亲自抓生态环保的机制,上下联动,健全夯实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江苏、上海从省、市到区县都通过完善一套全流程的实时监督网络,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政治局面,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步调一致地沿着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轨道前进。
抓好党的思想建设,把握构建治理体系的正确方向,以新作为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武装工作与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干中学、学中做。江苏省坚持“以讲促学、以用促学”,不仅做思想学习者,也做思想传播者,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推进生态环境社会共治思想深入社会“微细胞”。
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让构建环境治理体系充满活力与动力。以党建组织机制创新促进环境治理模式创新,以党建组织保障有力推动业务深化与拓展。上海市金山区创新性开展“毗邻党建”的工作模式,在党建工作中提出与相邻的嘉兴、平湖生态环境部门合作,共同成立了党建和业务合作融为一体的“金嘉平‘两山’议事堂”,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如遇生态环境保护重要工作随时召开议事会议。通过党建创新为建立生态环境治理联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迈出了构建生态环境共同体实质性一步。
抓好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服务社会、造福民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生态环保铁军敢打敢拼和“严、真、细、实、快”的优良作风,用政治清明促生态文明。江苏省组织开展“五抓五促”提效能、全力夺取“双胜利”专项行动,围绕“抓抗疫攻坚、促全面胜利,抓援企稳岗、促经济发展,抓减负增效、促夯基固本,抓民生改善、促全面小康,抓安全生产、促和谐稳定”5个方面,明确21项措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助企业复工生产、达标排放。
抓好党的纪律建设,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增加构建治理体系的信心。紧扣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风险点,严明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以纪律建设促进打造生态环保铁军。江苏省持续开展廉政风险隐患排查和政治巡察,2020年,共排查出重点风险点287个,制定防控措施1019条,进一步扎紧编密制度笼子。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参与制度规范廉洁性评估、课题评审和结题验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技术复核、人员录用考核、项目采购等活动监督。
抓好党的制度建设,形成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工作向纵深开展。将实践探索的行之有效做法、经验逐步固化为制度,以制度指导和规范业务工作。上海市长宁区生态环境局主动对接上海机场集团,以党建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场范围内环境管理制度与机制,制定《长宁区机场地区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建设方案》,明确长宁区、机场集团、驻场单位各自生态环保工作职责、权限和范围,并建立包括党建内容在内的虹桥机场东片区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机制,以党建促生态环保工作。
奋力推进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深入贯彻《指导意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党建对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过程中武装思想、领导统筹、指导引领、凝聚力量、提振士气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党建工作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更大担当,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强化党建首先就是要强化思想武装,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健全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等工作的领导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深思细悟、融会贯通,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为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思想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始终把党建工作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结合,牢记生态环境保护的初心和使命,用心服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开展联合党建活动,切实了解群众需求,一方面发挥群众发现问题举报问题的作用,并且针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推动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加入宣传教育队伍,实现从“管理”一元主体到“治理”多元主体的转变。
坚持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坚持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增强党的领导力,更好担负起职责。建议在党委领导下设置加快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领导小组,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负总责,提高各级党委把握治理体系全局和重大工作的能力。健全党对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工作职责、议事协调规则、工作流程、监督落实机制等工作制度,明确党政领导分工和办事机构,以党的领导有效连接各职能部门,强化业务协作与沟通,形成有效的议事协商机制和工作流程,确保工作高效有序。
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为使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与群众的感受更加贴近,坚持把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贯穿到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各领域各方面全过程,集中力量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抓出一批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果。基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与任务,坚持党建工作和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以党建制度推进业务落地,用又严又实的作风完成好生态环境治理各项任务。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六个做到”。做到稳中求进、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两手发力、点面结合、求真务实,牢固树立大党建的理念,打破领域、条块、层级、单位和系统之间的阻隔,推动环境治理各区域、各领域、各要素党建共建共享、优势互补。通过省、市党委统筹部署及压力传导,强化街道、乡镇和社区、农村党组织的统筹功能,全面调动基层投入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党建凝聚基层环境治理能力,推动实现多元共治,综合发挥行政、法治手段的约束作用和经济、市场手段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在沟通协商、宣传教育、服务保障、团结号召方面的优势,把最广泛、最活跃的基层治理主体团结起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一盘棋”格局。
坚持不断强化环境治理队伍建设。做好新时期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归根结底要靠党的领导与组织,保持生态环保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思想上,坚持不懈武装头脑、统一认识、推动工作;在政治上,要清醒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政治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在组织上,要选贤任能、人尽其才,打造政治强、业务精、敢作为、作风正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主体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大调研、大培训、大比武,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坚持问计于民、改革创新,切实通过富有成效的党建工作引领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
坚持不断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始终把强化精准治污、实施科学治污、坚持依法治污作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路径与目标,提高党建信息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织牢生态环境治理的“网络”。充分借鉴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信息化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经验,强化党建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统筹数据资源、破除数据壁垒、强化数据应用,探索“互联网+”网格党支部管理,建立智慧型党建管理平台,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精准化、科学化和法治化水平。
坚持工作方法与模式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源头治理、整体治理、系统治理思维,推进党建工作方法与模式创新,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临时党支部运行体系与工作方法,在督察和强化监督帮扶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建在源头发现问题、系统把握问题、整体解决问题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组建临时党支部开展学理论、谈体会、强纪律、树典型、立榜样等多种活动,以廉洁公正、严格监督、帮扶指导的工作态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方式与模式。同时积极推进支部联合共建活动,强化企业责任落实,提升企业环境信用。以调查、座谈等形式,开展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党建共建共享活动,建立党建联系点,定期开展支部共建与交流活动,打破“监管”与“被监管”的对立关系,更好推动企业落实生态环保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