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山西省静乐县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 宋杨摄
“一定要尝尝这个玉米,乡亲们自家种的,绝对跟外面的不一样。”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一下车,庆鲁村的乡亲们就端着几盆刚煮好的老玉米围了上来。“双休日、节假日好多城里人来这买藜麦、玉米,带火了‘后备箱经济’。”村支部书记王银海说。
而在2014年以前,庆鲁村不仅没有游客来访,连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都困难重重,概括起来就是生活成本高、支出高、收入低。
村子所在的庆鲁沟流域位于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陡沟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静乐县是全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吕梁山片区的集中扶持县,被贴上“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标签。
地处汾河上游,又是深度贫困连片区,静乐县面临着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硬仗,如何同时打赢?坚定践行“两山”理论,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静乐县做出的回答。
由水土流失区变为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
庆鲁沟流域总面积31.7平方公里,共8个村604户164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2人。“农作物亩产低,过去为增加产量盲目开荒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县里决定对庆鲁沟进行重新规划。”山西大学驻庆鲁村第一书记刘英说。
委托山西省林科院、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制定规划、出谋划策,是静乐县实施庆鲁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第一步。按照“退人、退村、退耕”的要求,对6个村308户832人实施整村易地搬迁,并在搬迁村优先布局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光伏扶贫项目。
静乐县委副书记宣文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6个村的1.12万亩耕地全部退耕,按每亩补贴1500元计算,每年户均增收8380元;8个村的荒山全部造林绿化,已完成13261亩,通过造林专业合作社又带动154户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左右;种植沙棘、杏树等经济林,5年后进入盛果期每年能人均增收3100元;聘用生态公益林管护员19名,每年劳务收入人均能增加7474元。
“除了这些,还有产业发展带来的收入。比如岩子村发展的养驴产业,庆鲁村发展的小杂粮加工产业。还有覆盖8个村的光伏电站,共带动了144户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宣文晓说。
生态林保持住水土,经济林增加了收入,易地搬迁的村民入住了新居,自愿留下的村民生活环境也大幅改善,发展起了乡村休闲体验游和“后备箱经济”,绿水青山给庆鲁沟的百姓带去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通过乡亲们的共同努力,2019年,这里所有贫困户已经全部实现脱贫。庆鲁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后,流域森林覆盖率将由3.5%提高到63.2%,庆鲁沟由水土流失区变为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为全县35条整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示范引领。
建设湿地公园,让贫困户在优美生态环境中脱贫增收
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不止庆鲁沟流域。
“过去这里有大面积的耕地,附近还有不少煤矿、焦化厂、洗煤厂等,生产废水直接排放到湿地,还有放牧的、打鸟的、电网鱼的……”听着静乐县委书记王昕的介绍,再看着眼前清澈见底的河流和植被茂盛的两岸,实在难以将两者联想到一起。
为有效维护汾河上游生态平衡,静乐县立足“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的建设目标,于2014年建设了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项目规划面积8910亩,其中湿地占6000亩。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0%,恢复湿地植被2000亩。
“湿地公园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也可以为各类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丰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今年2月,我就在这里拍到了两只白天鹅,过去从来没有过。”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主任徐文玉说:“目前我们已观测到鸟类114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净化了汾河中上游水质,也让一批贫困户在享受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脱贫增收。
“我是今年4月开始当管护员的。”湿地巡护员李全全高兴地跟大家分享他的工作和生活。“以前主要靠种地,但收益不好,退耕后,我主动申请当了管护员,不仅每年收入增加了1万多元,生活环境也比过去好太多。”
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为静乐县脱贫增收奔小康带来了强大助力。项目区共涉及3个乡镇18个村,通过创办农家乐、观光采摘等农业项目,拓宽了增收渠道,可使852户贫困户2751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水清了山绿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好了。“我们相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王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