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攻坚力度之大、措施之实、成效之明显,前所未有。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入推进,我们遇到的难题与矛盾也不断凸显,治理难度不断增加,不仅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打赢的决心,还要讲究方式方法,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确保取得更快更大更好的治理成效。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首先要坚持精准治污,抓住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打阵地战歼灭战,实行重点突破。精确识别污染源、明确治理对象是谁,是精准治污的前提。我们要通过数据分析和科技手段,找出影响重点流域区域、重点行业企业、重点时段环境质量的主因;要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污染源普查、生态环保督察、群众信访等多种方式,精确定位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针对环境问题的不同特点、不同成因,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同时,根据企业的治污能力、环境管理水平以及守法情况,实行差别化管控,实施精准打击。近年来,一些地方针对不同企业、流域、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实行“一企一策”“一河一策”“一市一策”,制定个性化治理方案,大大提升了治污效果。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科学治污,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发挥科技力量,确保治污效率。污染治理是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都立竿见影。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禀赋迥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多领域、多类型、多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累积叠加,污染治理工作艰巨而复杂,既要务求必胜,又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一夜之间解决所有环境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设立治理目标、安排任务,科学合理地把握工作节奏、进度与力度。各地做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要建立在科学评估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要有科学数据和科研成果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使污染治理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治理成果才更扎实更稳定。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地的重点城市派出专家团队长期驻点,摸清了污染成因与机理等关键问题,量身定制帮扶方案,加快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步伐。各地推进超低排放、发展清洁能源等技术应用,不仅减少了资源能源消耗、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大幅度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也验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破解环境污染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用好科技成果。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树立法治思维,坚持依法治污、依法行政。我国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体系愈加完善,为推进污染防治提供了法律保障,为行政履职提供了规矩准绳。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相关监管部门必须依法履职,严格执法监管,推动企业落实治污主体责任。同时,也要规范自由裁量权,避免随意执法、任性处罚,以依法行政为企业做出表率,彰显法律的严肃性和公平正义性。各地党委政府要依法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出台生态环保政策举措要于法有据,避免“拍脑袋”式决策,坚决杜绝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的行为。
明者应时而动,知者随事而制。面对生态环保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总结固化好的做法经验,改进和优化治理方式,既积极进取,又循序渐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