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怀揣梦想,栉风沐雨,我们一路同行。
从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环境监测事业的林美丽,到十年来始终如一坚持环保公益事业的万加华,再到因坚持绿色低碳生活登上联合国领奖台的沈钧亮,乃至积极致力推动中国青年为气候变化贡献自己力量的张浩然……都在身体力行,筑梦美丽中国。方式不同,方向相同;路径不同,目标相同。
因为梦想,充满力量,虽经艰辛,仍奋力前行。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我们坚信,我们正和这个世界一起变好!
这份“美丽”初心 越走越坚定
中国环境报记者周迎久 张铭贤
什么是初心?
河北省唐山环境监测中心监测员林美丽的回答朴实又具体:“我的初心很简单,今天要提前到达采样点进行采样,要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林美丽的家乡在风景秀美的福建,那里的自然风光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美丽”。为了守护这份根植于心的“美丽”愿望,2009年大学毕业后,林美丽走上了环境监测岗位,成为了一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
为了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手边的各类监测技术规范、标准方法等专业书籍被林美丽翻掉了页。越是复杂的问题,她越想钻研,为了做好氨氮项目的前处理,林美丽白天向单位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探讨,晚上在网上查阅资料记录笔记,在很短的时间里,她就能精准分析氨氮项目了。
越是从事监测工作,让我对初心越有更清晰的认识,初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愿望,更是一份为之努力的坚持与坚定。我将全力以赴,用最严谨的态度、最精准的数据,保卫蓝天碧水净土,让我们的生态环境更美丽。 ——林美丽
正是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服输的韧劲儿,林美丽从一名大学生迅速成长为环境监测事业的技术骨干,先后发表了《大气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探讨》和《大气环境监测的数字化测量》等多篇论文。近两年,她完成分析并上报有效监测数据3000余个,为生态环境监管和决策提供了真实、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撑。
环境监测不仅需要技术,更是个体力活。2019年夏天,为了完成土壤样品采集任务,林美丽和同事们一起到曹妃甸八农场进行采样,经过精确定位,采样点正好位于水稻田里。望着稻田中央远远的采样点,林美丽毫不犹豫脱掉鞋袜,挽起裤腿,光脚迈进了水田中。
取样、分装样品、贴标签、填写采样记录……采样工作完成后,林美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水稻田才发现,满腿都是蚊子叮咬的包,又红又痒。开朗的林美丽对此毫不在意,“这每一个红包都是一枚红勋章。”
“别看林美丽是个女同志,但外出采样干起活来,跟男同志一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同事的评价更加坚定了林美丽投身环境监测事业的信念。她和同事外出采集样品的足迹踏遍了唐山的每一条河流,汗水挥洒在了荒无人烟的村野沟壑。
“2018年11月,有一次采测分离样品送到实验室的时候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实验室的同事们都在加班,我9点多下去的时候,看到美丽一边做样品分析一边掉眼泪儿。原来她的小女儿高烧了,丈夫是现役军官长期驻守外地,只能让年迈的老公公把孩子带去看急诊。”河北省唐山环境监测中心分析室主任李茂静对这一幕记忆深刻,即便是这样,林美丽还是坚持把所有的样品分析完成,晚上11点多才赶去医院看孩子。
河北省唐山环境监测中心主任于坤说:“林美丽在工作中努力进取、敬业奉献,是我们中心环境监测铁军的优秀代表。”
2019年10月12日,为了按时完成当月环境监测工作,尽早返回中心对样品进行分析,林美丽和同事一早便赶赴地处偏远的采样点进行样品采集工作。返程途中采样车突遇车祸,危险时刻,林美丽为保护采样设备和样品完整而身负重伤。后经多方抢救,林美丽终于脱离生命危险,转危为安。
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环境监测工作,用生命诠释了对生态环保事业的忠诚与坚守。近日,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通报,决定授予林美丽等10名同志“美丽河北·最美蓝天卫士”称号。
环保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
中国环境报记者程梓桐
从发起高校节能、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到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青年边会,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绿色梦想,一直努力着、坚持着。
张浩然便是其中之一。作为CYCAN(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的一员,谈及自己正在从事的这项工作,张浩然脸上满是自豪。
说起与环保结缘,张浩然坦言,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步入2020,我们迎来气候行动的关键一年。有这样一群“新新青年”,他们正在盘点过去一年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气候传播成果,并思考着如何通过青年行动来增强决策者的气候雄心并督促各方重塑国际气候治理共识。气候危机与青年机遇并存,2020请与我们携手共建属于你的美丽世界。 ——张浩然
刚上大学时,环保于张浩然而言只是个名词,但2013年北京雾霾高发,他对雾霾成因产生好奇,逐步走上了环保的探索之路。“我学的是化工专业,对环境保护一直比较关注,后来通过像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这样的针对高校学生的环保活动,渐渐参与环保宣教活动,开始真正系统了解环境保护的内容,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气候变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越了解,越热爱。毕业后张浩然来到CYCAN,“这是一个既跟青年有联系,又跟气候变化环境有联系的NGO,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好。”
2018年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两个参加外场活动的波兰小姑娘让他印象深刻,为了支持气候变化大会,这两个初中生专门坐火车赶到这里,想要发出青少年声音,提升青年话语权和影响力。
这些经历让张浩然意识到“青年气候赋能”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引导大家增强对气候议题的科学理解,另一方面要搭建“传送门”,让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声音发挥影响力。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也直接促成了“2030气候+”项目的立项。
而在前不久的马德里气候大会上,一位在各种高级别会议上发言分享的印度小姑娘,引起张浩然的注意。“看到很多八九岁的小朋友很关注气候变化,并且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做这个事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在开心的同时,他也开始反思:中国青年是不是应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国际平台上不仅能够积极地想说、敢说,还要会说。
如果说卡托维兹大会促成了“2030气候+”项目,马德里大会进一步坚定了张浩然进行“气候补课”的决心。
“我们要正向引导青年关注气候变化,告诉青年气候变化是怎么回事。同时寻求一种更有效的途径,让青年的声音被听见,发挥青年的影响力,进而提升青年的话语权。”张浩然说,这也是“2030气候+”项目的初衷。
据了解,“2030气候+”项目包含实地调研、远程共学两个版块。目前,项目已经线上讨论二十余次,线下也做了十几次“气候赋能”工作坊,并资助近十个学生团队赴各地开展气候相关主题调研。张浩然说:“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活动,给青年提供机会,让他们去到中国各个地方,身体力行发现气候变化对当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以采取哪些行动。”
谈到身边的气候变化,张浩然说:“2019年7月北方高温南方暴雨,8月台风两次登陆,一路北上。这种不断频发的极端天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表现。现在大家都说气候危机,也体现了人们的危机意识。”
在张浩然看来,气候变化是危机与机遇并存。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曾在新气候经济学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现在采取一种低碳的新气候经济的发展路径,会比传统发展模式提升26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机会。
为什么会增加这么多?张浩然解释道:“如果越来越多青年能够把气候、低碳、环境保护意识纳入职业考量范围,比如在建筑行业工作,就把更多的低碳元素带入其中,这样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绿色化,促进经济增长。对于青年来说也是一个自身发展的机遇。”
环境改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每个人都更环保一点,所带来的效果将相当可观。张浩然说:“环保不仅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环保,其实就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
微小如我 也能改变世界
中国环境报记者史小静
早上7:00,杭州小伙沈钧亮照常打开手机,在一款名为“蚂蚁森林”的碳账户平台上收取能量,296克,行走产生能量的上限,记录了他前一天的绿色低碳生活。
“我平均每天都会走路25000步以上,五公里以内出行基本步行。”这是沈钧亮坚持了3年多的绿色生活方式。
让沈钧亮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因为自己的绿色低碳,竟然还登上了联合国领奖台。
2019年9月26日,他作为蚂蚁森林5亿收能量种树人的代表,在纽约颁奖典礼现场接过了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我是枕着键盘睡觉,抱着手机长大的一代人,也是感受环境治理变化很深的一代,在做土壤修复中我深知那些被污染的土壤对我们产生的严重后果。环境保护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去努力,更需要我们大家从生活点滴去努力,每个人的一点点改变,可能就会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改变。 ——沈钧亮
“我第一次感受到,微小如我,也能改变世界。” 沈钧亮坦言,坚持走路和跑步很辛苦,但想到自己努力种下的树正在守护地球就很有成就感。
相较于改变世界,因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沈钧亮首先改变的是自己。
三年前,沈钧亮因体重问题曾被同学嘲笑毕业时可能穿不上学士服,于是,他下定决心,坚持走路跑步,减重百余斤。
减肥只是一个契机,在沈钧亮看来,“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以前体检脂肪肝,去献血都不行,现在各项指标都好了,确实感觉更健康了。”沈钧亮说,从能打车不挤车,能挤车不走路,到选择公共交通,坚持运动,通过绿色出行,改变生活方式,他不仅感觉更健康更精神了,还养成了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他笑称“挺喜欢现在的这个自己”。
事实上,沈钧亮与绿色环保一直都有着不解之缘。学习环境工程专业的他,目前是杭州天弈环境修复有限公司的一名环保工程师,专门从事土壤修复工作。
生在浙江绍兴,沈钧亮直言自己从小就比较关注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高三期间,大家对环境污染更是普遍关注,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所以自己报考的专业几乎都和环境相关。在校期间,沈钧亮就经常参加一些环境保护的志愿活动,如清水行动等。
谈起最初在蚂蚁森林的“种树”,沈钧亮说:“我学过荒漠化治理,所以当我发现,绿色出行、减纸减塑、用手机缴费、买票,这些我们平时就在做的事,都能积累碳能量,可以在荒漠中种下小树时,就很积极。”现在,沈钧亮积攒的绿色能量,已经种下了十几棵真树。
2017年3月底,沈钧亮作为“蚂蚁家族”的成员代表,受邀前往内蒙古阿拉善,参与“蚂蚁森林”的第一次春种,亲眼看到了自己“种”的梭梭树。
“和我印象里的反差很大,我曾以为内蒙古都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牛羊成群,没想到都是戈壁滩。” 沈钧亮说,来到这里,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震撼,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在这里都是那么的珍贵,也显得格外顽强,更加懂得这些不起眼的小草的珍贵。“确实需要我们做出改变,给这里带来生机。”
这次春种让沈钧亮感触很大:“一片片林子开始在地球上出现,那个荒漠化严重的地区,护林人的生活,都因为我们的虚拟行为发生了改变。”
自己的绿色行为也影响到了周围其他人,沈钧亮说,现在他的很多小伙伴也都和他一起践行绿色生活,“大家上下班都乘公交,看谁积攒的绿色能量多。”
环保边干边说 才能事半功倍
中国环境报记者马新萍
2019年最后一个周末,万加华和之前的许多个周末一样,在为生态环保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赶往成都,参加2019中华环保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
两天前,约21万字的环保小说《底线》完成初审,即将出版。这是万加华创作的首部环保小说,历时一年半,主要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环保事业发展的“成长史”。万加华向人们讲述了一段从没有环境底线,到有了底线,突破底线,直至捍卫底线的历程。
“这一年收获还是挺多的。”作为浙江省嘉兴市环保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的万加华,梳理起2019年的工作这样评价。
2019年,嘉兴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次数和参加的人数都比往年增加很多。万加华说,这是2019年让他印象最深的事情,很有意义。
“在嘉兴市环保联合会的组织下,2019年,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垃圾焚烧厂,直观地了解污水变清的过程,感受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震憾于垃圾焚烧厂竟然没有浓烟与异味,这既保障了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更保障其监督权。”万加华说。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环保志愿者更要积极发挥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监督企业遵纪守法,监督政府依法行政,希望大家踊跃投身到环保行列中来,为环保事业呐喊,为环保人喝彩,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为一名普通的公众,在环境社会治理中,同样能作出应有的贡献,创造出人生价值。 ——万加华
激发公众参与生态环保的热情很重要,万加华对此深有体会。
10年前,作为一家品牌陶瓷的经销商、嘉兴在线论坛体育版块的资深版主, “出于好奇”才关注环保的他,从一个环保旁观者到环保铁杆参与者的蜕变,仅仅用了半年时间。
2011年9月,万加华被聘为嘉兴市第一期环境行政处罚公众评审员,当天,他在微博中写道:“这本大红聘书,意味着信任,意味着荣誉,但更多意味着的是责任。作为一名环境行政处罚公众评审员,就必须要收藏荣誉,担当责任。”
正是这份责任与担当,促使他在生态环保领域深深扎下了根,创造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多年来,作为环保志愿者,他经常针对网上曝光的环境问题组织网友到现场展开调查,积极与政府、企业主对话,努力促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万加华说,公众只有真正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才能对企业和政府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才更有利于让人们成为环保行动者。
嘉兴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很有特色,形成了以嘉兴市环保联合会为龙头,以市民环保检查团、环保专家服务团、生态文明宣讲团和环境权益维护中心为支撑的“一会三团一中心”组织框架,进而推动公众充分参与环境治理的一条路。
万加华介绍说,2019年,在公众的建议下,嘉兴将查处的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的时效大大增强,原来查处违法企业一年多以后才会被列入“黑名单”,现在3个月内就会被列入“黑名单”。“‘嘉兴模式’是有成效的。”
“环保,不仅仅要干,还要说。环保必须边干边说,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提高大家的环境意识,才能减轻环境执法的压力。”万加华说。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底线》出版之前,他已出版了《为母疗伤——嘉兴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纪事》《欧洲环保十日行——从欧洲环保看“嘉兴模式”》《霞光满天——关于环保和养老,我经历的二三事》3本专著。同时,他还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宣传环境保护的稿件。
“公众不仅是环境的受益者,也是环境的破坏者,更应该是环境的治理者。我们都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见证者、参与者、践行者,不能成为旁观者。”万加华掷地有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