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对工业技术创新、资源利用、要素配置、生产方式、组织管理、体制机制等的一次全面、深刻变革,必将有效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资料图片
◆中国环境报记者 徐卫星
近日,工信部就已印发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做出详细解读,回应了社会各界的关切。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十一五”和“十二五”连续两个5年计划实行强制性节能减排,虽然单位产出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能源消耗、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的总体水平仍然偏高。现阶段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国内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难以长期支撑传统工业发展模式。
“要突破我国工业由大转强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依靠全新的模式和机制,而绿色发展正是对工业技术创新、资源利用、要素配置、生产方式、组织管理、体制机制等的一次全面、深刻变革,必将有效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工业的整体素质和质量。”这位负责人说。
●深度挖掘数据资产,拓展升级提质空间
这位负责人指出,从要素利用方式、生产流程变革、能源管理潜力及其效果来看,以创新为支点,绿色化与智能化互为条件、相互融合,将共同支撑我国工业整体素质的改善和全体系再造。
为此,《规划》将《中国制造2025》确立的方针任务细化落地,进一步提出“实施绿色制造+互联网,提升工业绿色智能水平”。推动互联网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是大数据时代两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的提升和深化。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分享经济等智能技术和模式,不仅为绿色产品设计制造销售提供新的研发理念、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而且传统产业绿色改造、资源回收利用方式的绿色化创新,同样需要丰富优质的数字资产和信息平台做支撑。
作为制造大国,我国工业体系中积淀了大规模的海量数据。目前,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产业、各种类型企业以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仍具有一定的碎片化特征,尚未形成可延展、可共享、开放式的数据资产体系。
“十三五”时期,将依托《中国制造2025》和《规划》,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形成合力,精准识别、深度挖掘、系统集成、综合运用中国工业数据资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能源管理、生产方式绿色精益化改造,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评估、绿色化智能化齐步走,不断拓展工业升级提质的空间。
●全产业链共同发力,渗透每一阶段
市场上不少节能环保产品,从全产业链来看或者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评估,未必节能环保,但生产企业却获得了政府各种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即使在发达国家,这种现象和问题也曾长期普遍存在。
由于我国制造的大量产能仍被锁定在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环节上,在这种情况下,个别产业、产品的绿色化或产业链部分环节的绿色化,很难改变工业整体所表现出的高能耗、高污染“褐色”特征。
就技术和组织要求而言,工业绿色发展不是单个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渗透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辐射从资源提取到生产、消费,再到废弃物处置、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使得产业链所有环节都体现出环境友好性特征,并最终实现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绿色化。而从消费者信息获取、绿色消费引导以及政府监管的角度出发,绿色技术、工艺和产品认证则需要对全生命周期做出科学、系统地追踪和评价。
对此,这位负责人表示,工业绿色发展必须全产业链发力,支撑绿色发展的服务平台和政策体系建设,要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从绿色创新的前端到后端、从绿色创新到绿色产业、从标准体系到评价机制、从政策法规到投融资工具、从加强国际合作到引导公众舆论,覆盖工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方方面面。
●以系统节能改造为突破口,促进全流程优化转变
“大力推进能效提升,加快实现节约发展”,是《规划》十大重点任务之首。工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工业能效提升,是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目标的关键所在,是推
进能源消费革命的主要方向,是促进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节能侧重单项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和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效提升,整体解决方案较为缺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侧重于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节能,但新兴产业节能潜力尚待挖掘;二是侧重于大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但中小企业生产工艺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三是侧重于单个行业和企业节能,行业间协同耦合、上下游企业间协调不够,流程工业与社会间生态链接的节能潜力尚待挖掘。
为此,这位负责人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工业将以系统节能改造为突破口,促进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性优化转变,实现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在继续推进单体节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设备、企业、园区的多层级系统节能;在抓好重点行业节能的同时,面向工业全行业全面推进工业节能;在继续重视大企业能效提升的同时,着力推动中小企业节能。
相关报道
工业节水明确三大方向
钢铁、化工等高耗水行业是重中之重
中国环境报记者 徐卫星 报道 深化工业节水是推动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缓解水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战略举措。《规划》明确指出了“十三五”时期工业节水三大重点方向:一是强化高耗水行业节水管理和技术改造,二是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水处理回用,三是加快中水、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相关负责人认为,钢铁、化工、造纸、印染等高耗水行业是“十三五”工业节水的主战场,《规划》围绕以上行业强化了节水管理,不断推动节水技术改造。
在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水处理回用方面,《规划》强化过程循环和末端回用,推动工业节水减污协同治理。将推动印染、造纸、石化、化工、制革等高耗水、重污染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努力实现废水零排放。同时,鼓励各级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采取统一供水、废水集中治理模式,实施专业化运营,实现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和废水集中处理回用。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将推进海水、矿井水、雨水、再生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沿海缺水地区重点推进海水利用,资源型城市积极推进矿区开展矿井水的开发利用,各地也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推动雨水蓄积用于工业生产。
为了保障《规划》提出的工业节水目标,这位负责人建议,一要推动水效领跑者在工业用水方面带头展开行动,定期滚动遴选出用水效率处于领先水平的企业,同时进行标准引导,建立促进水效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二要严格执行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强化高耗水行业企业生产过程和工序用水管理,对钢铁、石油炼制、造纸等行业,加大已发布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实施监察力度,同时加快完善取水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第三,要优先扶持节水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鼓励企业规模化生产专用节水装备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