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与治理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指导西藏6个地市级完成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建设,保证全区18个国家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与总站联网并发布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 中国环境报记者 邓佳 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秀凤
日前发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的前5名,而北京和广州的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倒数第二名,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是当前制约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
《报告》通过对2015年全国40个调查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我国城市宜居指数的基本现状,以期为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科学决策提供启示。这40个被调查城市属于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或少数公认的宜居城市。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这40个被调查城市代表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水准,但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
“尽管我们宜居城市的建设在进步,但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仍有差距。同时,这也说明宜居城市的建设永远在路上,需要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张文忠说。
环境短板急需改善
《报告》中的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个方面。其中,环境健康性主要强调城市居民应免遭水、土、气、声等方面的环境健康危害。
但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的环境健康性整体评价得分较低,仅为59.23,距离居民基本认可度仍有差距,尤为重要的一点是,雾霾污染治理力度需要加强。
《报告》指出,我国城市居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呈现“北气南声”的特征。对40个被调查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北方居民对空气污染关注度更高,南方城市的居民对噪声污染方面关注度较高。究其原因,北方城市的灰霾污染实际情况远比南方严重。而且,南方由于气候原因,城市居民普遍开窗,对道路车辆等方面的噪声隔绝不如北方,这是造成南方城市对噪声污染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
《报告》通过分析发现,工业污染排放显著影响了居民对居住环境健康性的主观评价。虽然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过去10年间各地的污染排放强度明显好转,但与百姓需求仍有差距,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仍是我国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北京要在环境改善上做文章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40个被调查城市宜居指数的得分统计中,最低分为北京市环境健康性得分45.52,这主要与持续严重的雾霾有关。虽然近年来北京市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显然改善幅度还不够。
此次调查还发现,北京是40个被调查城市中幸福感最差的城市。《报告》认为,城市的宜居性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支撑,环境宜居性差的城市很难成为居民眼中的幸福城市。
《报告》强调,宜居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和动态的工程。对于北京来说,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需要特别重视宜居城市内部子系统的整体协调建设,不仅需要加强弥补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自然环境等短板内容,还要继续强化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城市安全性和社会文化建设等优势领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赵弘表示,北京要继续在环境改善上做文章,努力改善区域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和生活方式,提升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
宜居城市建设需要多方努力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加大“城市病”防治力度,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
每个城市的特征和自然禀赋不同,建设宜居城市的路径也要因地制宜。在宜居城市建设理念上,张文忠表示,要倡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遵循城市自然环境的格局,确保城市经济的高效和稳定,促进城市社会的公平和共享。
张文忠认为,宜居城市建设要追求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围绕“人”展开,城市管理要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宜居城市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活动应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要尊重城市历史和文化,传承城市历史和文化脉络,保护城市的历史遗存,保护地域特色文化。
《报告》指出,在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要尊重城市发展自然规律,维护城市自然环境,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城市管理和建设者要充分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环境本地条件,将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有序融入城市的自然系统。
城市经济活动、人口集聚规模要与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活动也应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此外,张文忠还指出,宜居城市的建设不仅是政府的工作,也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需要人人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践行者。无论是城市安全、交通还是城市环境的保护,都离不开每一个市民的参与。比如,人人都能践行绿色的出行方式,城市环境将会得到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