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6月底,除环境保护部属8家机构完成脱钩外,全国已有286家省、市级环科院所完成脱钩,剩余64家还未完成脱钩。年内还有第三批系统环评机构需按期完成脱钩任务。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6号)的有关要求,以及环评行业管理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日前向环境保护部申请环评机构以及环评从业人员水平评价体系项目研究。
◆中国环境报记者 童克难
“我们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钱。’”2015年两会期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对外承诺,环境保护部所属事业单位的8个环评机构率先全部从环境保护部脱离,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除环境保护部属8家机构完成脱钩外,全国已有286家省、市级环科院所完成脱钩,剩余64家还未完成脱钩。年内还有第三批系统环评机构需按期完成脱钩任务。
没有了“铁饭碗”,就意味着改制后的环评机构要面对纯粹的市场竞争。作为独立的企业,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做大做强是脱钩后的环评机构面临的问题。
专业人才构成核心竞争力
环评机构转型后,企业更注重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
记者了解到,专业人才对于环评机构来说是最核心的竞争力。环评机构在脱钩改制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只有解决人员和技术问题,保证业务质量,才可能谈得上企业的发展。
具有注册环评工程师资格的业务人员很多在原来的事业单位都拥有行政职务。环评业务从环保系统彻底剥离,也就意味着一部分环评专业人才存在着分流情况。
为此,有企业开始注重人才培养。作为陕西环保产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陕西中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人才转型基金,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
在引进人才方面,陕西中圣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高端人才,增强公司技术实力,对每名环评工程师奖励两万元,用于生活安置及补助。
“人才引进的奖励机制,就是为维护公司资质,提升公司竞争力做好储备。通过人才的引进,我们希望可以进一步增强公司在专业领域的实力。”陕西中圣总经理姬瑜表示。
在对外引进人才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内部人员的潜力也很关键。2004年就完成转企改制的广东顺德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采用各种形式,实现了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素养和专业水平。
在激励机制方面,广东顺德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重视员工对于业务创新的奖励和分享。而陕西中圣对于每年考取注册环评工程师的员工按考取周期每人奖励1万元~3万元奖金,并设置各种单项奖项。
体制改革告别“大锅饭”
公司化运营提高工作效率,业务质量把关体系成熟
环评脱钩改制,产生的影响是破除了行政体制所带来的“红利”。
“环评机构在旧的经营体制下,多数是以吃‘大锅饭’的形式,这种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评分会理事长祝兴祥认为,改制后的环评机构通过公司化运营,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
为此,陕西中圣陆续出台并修订了一系列管理、激励制度,涉及人事薪酬、行政后勤、报告质量、财务管理、市场开发等各个方面,使企业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全面提升了公司的管理能力,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公司还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加大对员工的考核力度。对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进行差异化和精细化的考核,有力推动了公司各项业务又好又快的发展。
广东顺德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洪伟表示,制度、规章的制定和进一步精细化,使转制后员工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脱钩改制,去除了行政背景,但是对于环评质量的要求却绝对不能放松,因为要直接面对市场竞争,可以说环评质量的优劣也是决定环评机构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 洪伟介绍说,在加强管理和激励措施的同时,对于环评业务的质量把关也有一套成熟的机制。
2007年起,顺德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了“环评服务过程控制程序”,并先后4次根据公司发展和环评质量的要求对其进行修订,分别从28个和16个步骤逐一明确和规范环评报告书和环评报告表的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职责,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以规范环评工作,保证工作质量,防止不合格情况发生。
早改革早受益
扩大经营范围和业务领域,综合服务成发展方向
“公司成立3年以来,我们认识到单凭环评业务是难以生存的,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创新发展、综合发展,如何使我们的企业做大做强。”广东省广州市番禺环境科学所有限公司于2013年转制,公司负责人胡应成介绍说,从业务量上来看,2015年公司的业务量约为1200万元,多出2012年转制前700万元左右。
这其中,既有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有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公司成立后,番禺环境科学所有限公司以环评业务为主,走出番禺,向全省布局,目前环评业务已经覆盖广州市12个区,以及佛山、中山、珠海、肇庆和清远等周边城市。
在业务种类方面,公司也在环境监理和环保工程,清洁生产和水土保持方案以及规划环评和企业“环保管家”等方面进行了拓展和尝试。
同样是脱钩改制,拥有更多技术力量的陕西中圣在业务的拓展和范围方面的成绩更为明显。
陕西中圣在改制首年就签订了超过1亿元的合同,实现净利润2307万元。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省外业务的成功拓展。改制之后,公司构建了以陕西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市场网络,并与省内外地方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设立分公司,打开了以往难以介入的省外市场。
早改革早受益,率先转型,则可以更早的得到实惠。
2004年,广东顺德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脱钩改制。洪伟介绍,改制前公司的环评业务占比60%,ISO14000等咨询业务占比为10%,科研与工程占比30%;改制后虽然环评业务占比仍为60%,但是在地域范围上明显扩大,而清洁生产环保验收等咨询业务占比20%,科研与规划占比10%,环境检测与其他占比则为1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与改制前相比,广东顺德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转制后的产值是转制前的大约40倍以上。虽然在业务占比上企业综合性业务没有变化,但实际上的业务量则有着明显的增加。
扩大经营范围,拓展业务领域,较早改制完成的企业为之后环评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借鉴。2016年年初刚刚完成转企改制的浙江仁欣环科院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冰就表示,除环境影响评价,公司将秉承宁波市环科院多年在环境科研、资讯等领域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精神,力争整合提升各类资源,力求将其打造成环保咨询服务业的龙头企业。
“虽然转企改制后的环评机构大多比较依赖环评业务,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要生存甚至做大做强,企业在业务的拓展范围方面环评的比重会逐渐下降,而综合的环境服务、咨询业务的比例应该逐渐增大。”祝兴祥表示。
相关报道
环评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怎么办?
行业不规范现象仍存在需建立评价体系和评估标准
◆中国环境报记者 童克难
“由于环评机构的素质参差不齐,环评队伍存在工作质量不高,内部管理松散等问题,没有对于环评机构的分级评估,对于建设项目单位来说也很难选择。”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晓文认为,应该建立环评机构的水平评价体系。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市场供应角度分析,除需要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明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目前市场还需要拥有一套对环评机构的科学评价和评估体系,以客观、公正反映其真实的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
首先,环评专业人才在改制过程中可能出现分流,新注册环评工程师的数量没有明显增加,加上环境资质管理办法对环评机构的要求等,导致出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资质挂靠等问题。
其次,在调研中受访企业还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对于环评咨询服务没有明确的价格指导规范,这就可能致使市场存在低价竞争、恶意竞争等乱象。
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市场乱象,除了对环评机构的监管,对现有环评机构的科学评估也显得至关重要。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6号)的有关要求,以及环评行业管理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日前向环境保护部申请环评机构以及环评从业人员水平评价体系项目研究。
刘晓文表示,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遵循自觉自愿的原则,其目的是为了除环境主管部门对环评机构的监管之外,用评价体系的方式使环评机构的竞争力真正回归市场,给市场一个科学、准确和客观的参考。对于环评技术人员,他认为应该建立环评工程师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评价体系,通过建立行业内奖惩机制约束和规范从业人员行为,提高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