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预警可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村造成的损失(图文)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8-22 15:01:04 浏览()次

  

图为河北省邯郸市姬庄气象信息服务站门前的农事天气预报。中国气象局供图   

    ◆本报记者郭婧

  7月16日9时45分,距离今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登陆还有58个小时,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龙塘镇的陈春景就收到了第一条台风预警信息,7月18日14时,距离“威马逊”登陆还有5个半小时,陈春景第三次收到气象预警信息。此时的他,已经拆掉了自家小卖部铁皮铺周围的铁皮,躲在家中,等待台风来临。

  近4年来,湛江市在应对8场台风的袭击中,均保持着人员零死亡的记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气象灾害预警功不可没。

  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八成在农村

  农村怎能成盲点?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日益加剧,气象规律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本世纪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频造访我国。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而农村作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尤其严重。

  “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大,我国常见的28种灾害在农村都有影响,其中较为严重的是暴雨洪涝、干旱、雷电、雪灾和冰冻、大风、冰雹、高温热浪、极端低温等,这些灾害都会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中国气象局减灾司副司长王东法介绍说,“在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以上集中在农村,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可高达10%~20%。”

  因此,在农村地区开展气象预警十分必要。2012年5月10日,甘肃岷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距离岷县县城不到10公里的茶埠镇气象信息员、村主任宋文玉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组织287户约1186人提前转移,由于撤离及时,村民无一伤亡。2013年8月15~16日,辽宁省黑山县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黑山县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利用县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暴雨洪涝灾害预警信息,基层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协助政府组织人员转移,创造了全县受灾地区零伤亡的奇迹。

  事实证明,在农村地区开展气象预警能有效减少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正是因为有了气象预警,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平均每年5000人左右,下降到本世纪平均每年2000人左右,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

  地域广袤通信不畅气象预警难在农村

  技术攻关能否突破“最后一公里”?

  在灾害天气发生前,将预警信息快速通知到每个农户,使他们能够及时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农业减产,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难题,被称为“最后一公里”障碍。如何突破这“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成为气象预警服务广大农村地区的关键。

  “目前,我国很多县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机构,部分乡镇配备了气象协理员,与有关部门共同建立了69万名气象信息员队伍,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中国气象局减灾司副司长王东法说,“1500个县每天共制作2000多档气象节目,在县级电视频道播出。直播星‘户户通’工程推动中国气象频道纳入国家广电部门,进一步提高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能力。”

  “除建立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安装高音喇叭、气象电子显示屏等传统气象预警方式外,中国天气网、中国天气通、农村气象手机短信、气象官方微博等新型预警方式的开通,使多种气象灾害预警方式能够互为补充。”中国气象局减灾司副司长王东法说。

  一些新型预警设备的研发和应用为农村气象预警提供了便利。例如,山西省运城市试点建设了北斗卫星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针对无线数据通信盲区实现气象预警信息有效发布。又如,为满足我国西部地区偏远农村游牧民以及无电、无手机信号地区的防灾减灾需求,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制气象预警收音机,自动开机,自动接收预警,可手摇充电,目前已在我国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推广使用。

  尽管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机制在创新,信息发布渠道在不断拓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预报水平的提高是预警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预报不确定性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预警服务的开展。另一方面,预警标准、预警发布等级等知识的社会普及度还不够,农民群众主动获取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意识明显不足,对一些灾害的防御常识了解还不够。与城市相比,资金、人员和管理机制上的欠缺仍是气象预警全面覆盖乡村的几座大山。

  建设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气象预警势在必行

  建立两个体系从哪着手?

  鉴于气象灾害频发对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的现状,中国气象局于2010年提出了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灾害防御体系。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四化同步’,这其中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化同步’的短板。”中国气象局减灾司副司长王东法表示,为加快完善“两个体系”,为实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做出应有的保障和服务,气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按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直通式气象服务。不断提升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气象服务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以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逐步推进气象服务进村入户、直达田间地头。

  其次,加大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力度,包括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网,推广稳产增产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适用技术,强化农业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开展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人员、重点服务对象培训等。此外,还要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标准化建设和服务,强化关键农时、重点区域干旱、霜冻、病虫害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灾前监测预警、灾中动态跟踪、灾后定量评估服务。

  第三,加大气象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力度。建立与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山区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联合有关部门重点推进气象信息服务站、农村大喇叭等建设。此外,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共建共享,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扩大基层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

  气象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解决了气象灾害防御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主动适应气候变化,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主动避灾应成为农业生产的长久之计。

  □相关新闻

  气象预警有妙招

  上海

  电子屏提示农事格外醒目

  在上海市嘉定区华亭镇毛桥村、双塘村和连俊村的农民服务站,黑底、红标题、绿色字条、近两平方米的电子屏采用LED电子显示,硕大的字条格外醒目。滚动显示的内容包含每天上午、下午、夜间3个时段和7天逐日的天气预报,这让每天早出晚归务农的村民觉得十分方便。

  除了天气预告,电子屏上还根据当下三夏农忙时节的特殊情况,设置了农事提示,根据天气变化趋势提醒农民有利于麦子收割、晾晒和水稻播种的时间段并做好已播栽水稻的肥水管理。

  据了解,全区4个街镇的75块电子屏上显示的内容都由区气象局工作人员在后台统一操作。每天早晨、中午和傍晚工作人员会进行每日天气预报的更新,同时傍晚将更新一周的天气预报,备受农民关注的农事提示则会在每天中午进行更新。

  内蒙古

  多功能收音机方便好用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说起气象预警收音机,西乌珠尔苏木查干诺尔嘎查的牧民特格喜赛汗竖起了大拇指:“草原上的牧民离不开气象信息,如果一场雪灾突然到来,没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的话,牛、羊、马可能会被大面积冻伤、冻死,给牧民造成巨大损失。”

  今年5月3日,一场大风突然袭来,气象预警收音机提前发出了预警信息。特格喜赛汗马上告诉嘎查里的其他牧民,及时将牛羊赶回,避免了损失。

  气象预警收音机平时收听广播,灾害天气来临前自动开机播放预警信息,在1分钟内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至所有指定用户。家中无人收听时,可自动录播气象预警信息。

  据了解,目前内蒙古已发放预警收音机1.15万余台,分布在全区8个盟市。

  北京

  信息员全覆盖不留死角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经组建了一支由9238人组成的气象信息员队伍,涵盖了除东、西城外的所有区县。

  气象信息员主要承担两类工作:上传——在当地出现灾害性天气时,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协助气象部门及时收集、上报相关信息;下达——气象预警发布时,及时将预警内容传播到家家户户。

  北京市气象局气象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海玉龙介绍,预警信息发布时会第一时间发送到气象信息员手里,他们会通过大喇叭、显示屏将信息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遇到重要预警,个别接收不方便的地方或者一些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信息员还会亲自上门,将重要预警告知村民,让他们做好应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