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大集团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新型肥料试验示范。金正大集团供图
◆中国环境报记者 崔煜晨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近年来带领专家团队,自2008年以来,在湖南、湖北等生态稻区,进行了12大类的缓控释肥的应用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缓控释肥在超级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中优势明显。施用缓控释肥可明显抑制稻田甲烷排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其中氨气排放量比普通施肥模式(分次施肥)处理降低33.4%以上。
目前,新型、环保化肥的研发和推广成为肥料界的关注热点。第五届中国国际水溶性肥料会议和第七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业界人士集中讨论这两种新型肥料的发展和推广问题。
我国化肥流失多
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比较低
我国是化肥使用大国,但有效利用率很低:当季利用率氮肥仅为2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0%~60%,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利用水平。化肥有效成分的流失容易造成水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甚至大气污染,据统计,我国目前河流中60%的氮素来自化肥。
而在以色列,90%以上的农业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全球最大的滴灌设备生产厂家——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技术总监Abed Masarwa介绍说,以色列滴灌技术始于1965年,实现了水、肥、灌溉设备在农业中的融合。
在美国,水肥一体化技术也很普遍,25%的玉米、60%的马铃薯、32.8%的果树都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而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还比较低,如何将世界领先的节水技术、生产工艺运用到我国水肥一体化推广中,依然任重道远。
水溶性肥料是一种可以完全溶于水的多元复合肥料,包括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元素,如氮、磷、钾及各种微量元素等。这种肥料能够迅速地溶解于水中,作物吸收利用率相对较高,达到70%~80%,适用于喷滴灌等设施农业,有利于实现水肥一体化,达到省水、省肥、省工的效果。
因此,作为符合环保需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肥料,水溶肥成为我国肥料产业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推广水肥一体化生产模式,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水溶肥技术,也是我国探索实现节水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介绍说,传统高耗低效的生产方式,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肥料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水溶肥最大的优点是借助水肥一体化设施更好地提高肥效,特别是在了解作物整个生长需肥特点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作物生长所需营养需求特点来设计配方,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由于肥效快,还可以随时根据作物长势对肥料配方做出调整。
金正大集团采用“良肥+良法”的方法推广水溶肥,除了在山东临沭、贵州等地建设年产总计50万吨的水溶性肥料生产基地,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水溶肥,还在全国选取一百个县,每县建立百亩示范田,打造万人农化服务队伍,随时随地为农民解决肥料、作物、设备等问题。
缓控释肥为何是发展方向?
减少施肥量、节约化肥生产原料
缓控释肥料是指肥料养分释放速率缓慢,释放期较长,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都可以满足作物生长需的肥料,突出特点是其释放率和释放期与作物生长规律有机结合,从而使肥料养分有效利用率提高30%以上。
由于缓控释肥具有减少施肥量、节约化肥生产原料(煤、电、天然气)、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被称为“21世纪高科技环保肥料”,成为肥料产业的发展方向。
从环境效果评价考虑,缓释肥高产节肥减排效应比较明显,施用缓控释肥具有减排、省工和生长态势较好等优越性,对超级稻节氮高效栽培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示范意义。
缓控释肥作为高新、科技型肥料被国家列为重点推广项目,自2008年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金正大就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展开合作。
截至2013年,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已扩大到全国24个省的29种作物,基本覆盖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及主要农作物。
缓控释肥推广较混乱
要从生产源头和市场两方面共同监管
我国研发缓控释肥的时间比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和消费大国。然而,我国缓控释肥料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目前,国内缓控释肥料市场比较混乱,一些厂家只把缓控释肥作为一种广告宣传,生产的肥料达不到控释效果。
“工商、质检部门要从生产源头和市场两方面共同监管。”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民教建议,“从生产源头上就应设立技术门槛,制定控释肥料生产许可证制度。企业要想生产控释肥料,就要从质检部门申办生产许可证;许可证申办下来后,质检部门还要定期对企业进行审查,对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监管。”
另一方面,我国缓控释肥料生产企业已经开发出了适用于部分经济作物、大田作物的专用缓控释肥料,但农民对缓控释肥料认识有限。
对此,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修学峰认为,缓控释肥料的推广应用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宣传和推动。如果能够出台补贴政策,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