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阳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被寄予厚望。最新公布的《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总体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深刻调整、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
但是,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的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依然有限。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环境保护产品和环境保护服务营业收入占同期GDP比重不足1%,还远不足以被称为经济支柱。
最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21条明确规定,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促进环保产业发展,还缺什么?怎样的扶持政策,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仅有税费优惠够不够?
政府优惠不能只落在钱上,更要注重平台建设
宜兴环保城大厅内,《高塍镇“环保城”优惠政策兑现通告》的展板非常显眼。近年来,江苏省宜兴市出台了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其中之一就是鼓励环保企业入驻环保城集中交易,环保城经营企业(户)实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建税的地方留成部分和综合规费,实缴增值税的地方留成部分的50%,3年内实行全额奖励,先征后奖。
宜兴环保城总经理温杰告诉记者,去年环保城有180多家企业享受到此项优惠,企业最多获得奖励达90多万元。
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在于引领和鼓励。据统计,2004~2011年,我国陆续出台了包括垃圾处置免征营业税、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污水再生水免征增值税、垃圾发电即征即退、脱硫副产品即征即退、购买环保设备投资10%抵免所得税额等多项税收价格优惠政策。
有分析认为,税收优惠是助推企业发展最为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扶持措施。在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近年提交的两会提案中,税费优惠、融资等是重要内容之一。
比如,今年的提案就包括对环境设施投资运营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建议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企业所得税税率比照高新技术企业,按照15%的税率征收;调整“三免三减半”为“五免五减半”;比照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政策,建议免征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大气治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性质用房及所占土地的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
温杰说,现在政府的很多扶持政策,最终都会落实到钱上。有限的资金如何用,才能确保效果最大化?
中国环境投资网总编王世汶的建议是补贴需求端,刺激需求,从而带动产业发展。在这方面,脱硫电价补贴对于脱硫产业发展的促进作为最为突出。
截至2013年年底,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约7.2亿千瓦,占全国现役燃煤机组容量的91.6%。最新的环保产业调查显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产品销售收入由2004年20.8亿元增长到1997.3亿元,除尘脱硫处理设施运营服务收入由0.6亿元增长到22.9亿元,分别增长了950.2%和371.5%。
接受采访时,温杰说,扶持环保产业发展政府更要注重平台建设,一方面是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信息、科技成果转化、展示交易、分析检测、物流等,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能减轻企业压力;另一方面要帮助企业提高知名度,进行品牌平台建设。“以前,政府更加注重技术研发,但品牌推广不够,外界对技术和企业不了解,在技术选择方面存在障碍。”他说,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平台建设,让外界了解技术情况。
如何扩大市场规模?
实施“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着力点在刺激和释放需求
单纯依靠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是否足以壮大环保产业市场?业内人士的答案普遍是否定的。“环保产业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政策性市场,环保产业是污染治理责任逼迫型产业,没有污染治理的责任就没有污染治理的压力。”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着力点应放在需求方面,也就是进行市场的培育。”王世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和规范的市场秩序,供给产业就没有不好的理由。”
他认为,现在环保产业还比较弱,关键原因是市场规模还不够大,而且市场规则很差,这样的市场规模加上这样的规则,怎么能培育健康强大的环保产业?因此,他认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政府的着力点应该在启动市场、规范市场上。“没有需求,一直推供给,这是本末倒置。”
如何培育市场、扩大市场规模?王世汶开出的药方是“胡萝卜加大棒”:一方面,政府要给予相应规模的投入,“造”出市场;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挤”出市场。同时,对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使用节能产品等要给予相应的扶持和优惠政策,通过利益诱导其使用,让节能减排的产品、措施、技术确实发挥作用。
现在,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市场培育问题。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熊跃辉日前撰文指出,要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机制包括,完善环保标准体系,倒逼环保产业发展;严格环境监管,挤出环保市场;转变政府职能,拓展市场空间;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等手段,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标准紧一紧,市场进一进。”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红线,标准引领会逼出大量市场空间。近年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标准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设施真正发挥减排效果,必须保证持续、稳定运行。但是,有一种说法,我国的环保设施基本是1/3未建、1/3建设了不运行、1/3运行了不知效果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严格环境监管,提高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率,从而扩大环保产业的市场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我国环保产业近年发展迅速,进步明显,但市场化程度还不够,而要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政策就是要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将对污染源管理的所有要求都写在排污许可证上,企业为满足要求,就会想办法上马环保设施、改进治理技术。”在严格监管的环境下,第三方污染治理也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至于运营模式选择,宋国君认为可以由市场来决定,只要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实现达标排放,管住出口,企业自然会想尽办法改善环保水平,增加环保投资,也就会产生各种市场。
据报道,环境保护部拟出台《政府采购环境服务指导意见》,纳入到指导意见中的政府采购的环境公共服务,将包括城乡生活废水、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的单项或者一体化服务,城乡区域河道水域、公园湖泊水质养护、城乡植树种草,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环保、城乡公用土地的环境修复服务以及环境污染监测等。这也将扩大环保产业市场需求,除了能够更加合理的使用财政资金外,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
如何才能规范有序竞争?
严格环境监管和执法,改变地方唯GDP的政绩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环保产业现有的“规矩”是否能保证这个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前不久,国内多家土壤修复企业齐聚一堂,呼吁规范行业资质,完善修复标准。与会企业负责人透露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在很多土壤修复项目竞标中,他们的对手是房地产企业甚至土石方企业。土壤污染修复大量技术性的东西没有被看到,修复标准不完善,修复效果如何保证?
在环保产业,脱硫行业经常被当做“前车之鉴”。“十一五”期间,脱硫市场在短时间内爆发,因为低价竞标、不正当竞争等原因,脱硫工程中标价格一降再降,很多粗制滥造的设施建成后根本无法正常运行,也就不能产生减排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也会危害行业本身。
王世汶说,我国现有的技术是能够基本满足需求的,关键是企业做不做。比如,一家企业的环保设施通过EPC方式建成并完成调试验收后,一些排污企业通常是自己负责运行工作。通常,在实现合规达标的前提下,企业自己运行的成本要比专业化运行更高,为什么企业要自己干?因为没想好好干,钻执法的空子,不运行最省钱。正因为甲方有了这样的念头,才给那些没有实力的企业提供了生存土壤。
清本环保工程(杭州)有限公司一直专注VOCs治理。公司总经理庞海斌告诉记者,行业的技术门槛取决于客户,如果客户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就没有门槛。他告诉记者,已经有外资企业要求其负责VOCs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因为随着标准要求提高,技术含量越高,专业化的运营更有利于持续稳定。
王世汶说,国外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履行社会责任的环境,企业如果出现环保问题,产品就会受到公众抵制,这使得任何企业都小心谨慎,努力做好环保工作。但国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未到这一步,还要依靠政府严格执法来推动。
王世汶建议将对政府部门的数量型考核,真正转变到质量、结果性考核上来。“现在是过程性监督,一个环保工程建成剪彩之后就关门,设施无法正常运行。如果严格进行结果性、质量性技术考核,达标排放后按服务付费,不达标就换人,这样没有底气的企业就不敢来。”从另一个角度说,严格的监管考核也促使环保企业加强创新研发,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从而带动行业发展。
2013年年底,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对政绩考核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王世汶认为,哪怕这个通知被打折扣执行,都会产生很大的效果,甚至带来根本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