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公交停运?民生工程岂能只算经济账!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7-14 00:18:45 浏览()次

近日,河北保定公交车停运风波引发关注。有数据统计,保定市公交车总数从高峰时期的1300多辆减少至现在的333辆,不仅部分公交线路停运,正在运营的公交车次也大幅减少,造成市民等车时间过长。

针对部分线路停运一事,保定公共交通公司解释称,因运营收入不足等原因,经营资金异常紧张,同时首批购置的纯电动公交车动力电池已超出质保期限,存在安全隐患,已不具备安全运营条件,被迫全部退出营运,公交运力安排受到了严重影响。

实际上,因为经营困难导致公交车运行出现问题的现象,近两年已在很多地方出现。今年2月,河南商丘公交因运营资金不足发布停运通知;去年,陕西蒲城、安徽阜阳、湖南耒阳等地也发生过类似情况。虽然在当地政府部门介入后便很快恢复运营,但类似事件在多地轮番上演,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和背后的压力显然还未从根本上消除。

公共交通运营亏损其实是普遍现象,需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公交公司给出的“客流减少导致收入不足”“电池到期退出营运”等,可以看作是这些地方公交运行困难的直接原因,但说到底,还是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一些地方财政投入不到位造成的。根据交通运输部2015年发布的文件,在2019年以前,每辆新能源公交车每年可获得4万元—8万元不等的补贴。于是那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加快推行新能源汽车替换燃油公交车的步伐。不过到了最近两三年,国家层面的相应补贴取消,财政部也明确答复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助的既定政策目标已经实现,城市公交属于地方事权,宜由地方承担相关支出责任。

国家补贴结束,新能源公交车就运营不下去了吗?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公交是基本的社会民生服务,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出行便利,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民生账,算生态环保账。因此,虽然一些地方财政压力增大是客观现实,但对新能源公交等民生服务的投入必须切实保障好,这是一道必答题,而非选择题,绝不能说停就停。

而且,在国家“双碳”战略下,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本就是地方政府的分内事,这不仅能促进公共交通行业转型升级,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府部门更应走在前做表率。新能源公交车能否稳定运行,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地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是否坚定。还需要注意的是,发展新能源公共交通同样要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制定切合实际的时间表,先把配套的停车场站、充电设施等建设好,再逐步减少燃油公交车数量,确保不影响当地的正常生产生活。

至于在财政资金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如何确保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的稳定,则是一些地方必须直面的考验。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将“双碳”目标与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公共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全生命周期各个方面。可以与公交公司共同调研,根据城市规模、经济水平、市民出行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构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更合理地规划公交车的线路和频次。

除了财政资金,政府部门还要研究如何拓宽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技术更新等方面的资金渠道,比如鼓励金融机构扩大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规模,以降低公交公司融资成本,助力公交企业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编辑:刘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