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污未去,新污又来——淮河部分污染村庄回访目击
2011年,安徽省蚌埠市仇岗村曾吸引了世界目光。一部记录该村村民与当地一家化工厂抗争历程的环保题材纪录短片《仇岗卫士》入围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提名。
事隔多年后,这个村庄仍不得不面对依旧惨淡的现状:光秃秃的泥土寸草不生,只有枯死的树立在围墙边;地面上像是附着一层薄霜,呈现出淡淡的白色;围墙根部的一小块水洼,里面的水泛着暗红色和淡淡的刺鼻腥味……
2006年,仇岗村两间化工厂直接污染村里十几口水塘和数百亩田地,导致其间数人患癌死亡,引起社会关注。一年后,因超标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化工厂被责令停业整顿,并于2008年搬迁。
虽然化工厂已搬离了6年,但其厂区至今一直没有正常生长的植物,和周围的杂草丛生形成鲜明对比。
蚌埠市环保局表示,位于仇岗村的蚌埠九采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族光两家化工厂2008年底被依法关闭后,两家企业开始组织力量对厂区明显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清理,疏通厂区内的雨水排水系统,确保厂区全部雨水能够通过城市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但是,几年过去了,环境修复效果却微乎其微。在仇岗村村民仍在挣扎的同时,更多村庄也开始面临环境被污染的类似境地,蚌埠市禹会区的王岗村就是其中一个新例。
王岗村被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八一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天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团团“包围”,村庄周边空气和水体就暴露污染当中。走进王岗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附近正在生产的工厂,不远处的烟囱中冒着白烟,还飘来一股股刺鼻的气味。
今年74岁的村民段凤阳说:“白天还算好的。一到晚上,尤其是凌晨一点以后,这些化工厂都在排气,味道更加难闻,闻了之后头晕、嗓子干。”
正在生产的工厂和村庄东侧的东沟大坝只有一墙之隔。村民说,原来他们经常来这里撒网捞鱼。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鱼了。这个水谁也不敢用,井里的水也泛红,现在只敢用自来水了。
大坝另一边挨着这些工厂的围墙。低洼处有一条水沟呈深红色,紧挨着水沟的土地呈灰色干枯状。水沟里,植物早已枯死。
“这个水不能碰,碰之后黏黏的,很难洗干净。就算洗了,过几天还会掉皮。”段凤阳说。
比起修复被污染的环境,王岗村村民更希望能够搬离已经不再安全的家。
据消防部门统计,王岗村旁的八一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近年内发生了多次生产事故:2012年12月28日,该企业氯苯车间爆炸起火,过火面积达1200平方米;同年5月27日,该工厂同一车间的西楼降膜平台也发生爆炸引发火灾;2011年7月12日,对氨基苯芬生产车间容积30立方米配料罐体发生爆炸起火。2010年7月26日,该厂发生一起硝酸罐爆裂事故,造成1死8伤。
王岗村村民告诉记者,即使工厂发生爆炸,村民也仅被通知转移避难,而八一化工厂爆炸后没多久就恢复生产。王岗村村委会书记刘学彬告诉记者,因为长期生活在污染中和担心化工厂爆炸带来的隐患,王岗村已经向相关部门反映过多次,但没有部门明确向村民们回复过这个问题。
蚌埠市环保局对此表示,蚌埠市通过退市进园推动企业布局调整,积极推动一批重点企业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搬迁;对八一化工、天润化工、佳先化工、五通蓄电池等一批污染严重,治理设施不到位的企业,通过实施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等措施提高防治水平。
王岗村村民表示,听说周边化工厂要在5年内搬走,搬走之后空气可能是会好点,但是已经被污染的水怎么办?已经被污染的土地怎么办?工厂拍拍屁股就走,住在污染地的百姓该怎么办?
蚌埠市环保局表示,为了妥善处置化工企业搬迁后遗留的污染,防止产生二次污染和滋生突发环境事件,依据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蚌埠市搬迁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现状,开展了化工企业搬迁污染防治修复工作。
环保局要求企业搬迁前应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项环境应急预案;积极配合国土、规划、建设部门,对于拟开发利用的搬迁化工企业场地,未按有关规定开展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的、未明确治理修复责任主体的,禁止进行土地流转;污染场地未经治理修复的,禁止开工建设与治理修复无关的任何项目。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搬迁化工企业场地,督促责任人采取隔离等措施,防止污染扩散。并通过安全处置企业遗留固体废物、组织开展搬迁化工企业场地环境调查、督促搬迁化工企业公开搬迁过程中的污染防治信息等方式开展防治修复工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05年以来在淮河流域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淮河流域肿瘤与水环境污染关系。经过8年,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带领的研究团队初步摸清了淮河流域水污染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杨功焕认为,虽然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在2005年后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地区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淮河流域部分地区人群依然面临较高的肿瘤发病与死亡危险。
每当听说村里有人患病,村民们都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
“我们做梦都想早点逃开这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