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这片湛蓝不能松一点心(图文)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9-01 22:19:46 浏览()次

随着北部湾沿海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各种入海污染物急剧增加,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也日益增大。图为防城港市繁忙的港口。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梁雅丽 见习记者 昌苗苗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是我国仅有的两个著名海湾之一,长期以来,这里近岸大部分海域保持着Ⅰ类水质。

  有数据显示,从2010年~2013年,广西近岸海域劣Ⅳ类水占所管辖海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只有1.15%、0.60%、1.07%、2.03%,被誉为我国最后一片“净海”。

  尽管与其他海域相比这里还算“净海”,但由于北部湾是一个半封闭海湾,海流较弱,海水交换速度缓慢,污染物不易扩散,生态具有相当的脆弱性,一旦受到污染就很难治理。

  因为其洁净,因为其脆弱,这一片“净海”出现的每一次数据波动、每一次细微变化,都牵动着广西从上到下的关注目光,牵动着各方的治污神经。

  沿岸水质遭受不同程度污染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各种入海污染物急剧增加。如不有效控制,预计到2020年,局部海域将无环境容量承载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广西北部湾近年来成为开发建设的“热土”。近16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围海造陆、修扩港口和码头等海洋工程规模不小,地方政府沿海岸布局了一系列石化、钢铁、林浆纸、能源、制糖、铝业、水泥等大型项目。

  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保护北部湾优良的生态环境,《规划》用专门篇章对北部湾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污染防治做了长远规划。

  尽管如此,由于不少大型项目在上马时,相关配套的环境基础设施没有跟上,使得工业废水、废渣对海洋生态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污染隐患。

  除了工业废水、废渣,周边城市和农村民众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也大幅增多,使得这里的沿岸水质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海域甚至出现了Ⅳ类或劣Ⅳ类水质。

  广西环保厅44个海水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北部湾海水质量较往年同期有所下降,超标区域主要分布在茅尾海海域、钦州湾海域、廉州湾海域以及防城港西湾海域。

  针对这一情况,广西环保厅于2013年11月15日在上报给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环境专报》中指出:当前广西入海河流沿岸的畜禽养殖、沿海的水产养殖迅速且无序发展,沿海的钦州、北海以及防城港3市以及玉林市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导致入海污染物急剧增加。

  《环境专报》特别强调:如不进行有效控制,预计到2020年,铁山港、钦州湾等局部海域将无环境容量承载经济社会发展,这将严重制约北部湾各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情况引起了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的关注。他为此专门做出批示,要求沿海各地各部门要清醒认识北部湾近岸海域生态状况和海洋环境保护形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面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近岸海域保护压力逐年增大

  重点海湾污染严重、陆源污染物入海量巨大、用海方式不科学以及海上环境突发事件风险增大,四大因素导致近岸海域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近年来,广西近岸海域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地环保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增大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入海河流上游排污、陆源养殖排污、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沿海工业排污、海上排污、海洋工程排污以及一些潜在的环境污染源。

  2013年,国家海洋局曾抽取北海、钦州两市共1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情况,并在《第21期海洋环境信息》中进行了公布。数据显示,北海市7个入海排污口全部超标;钦州市除城镇生活污水口未超标外,其他7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全部超标。

  防城港市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据防城港市副市长陈可猛介绍,2013年以来,防城港市近岸海域水质总体比上年有所下降,防城港港口和东湾近岸海域水质于2013年8月出现了超Ⅲ类水质,已超出近岸海域海水功能区划要求。

  广西环保厅厅长檀庆瑞直言,北海、防城港、钦州及玉林4市是广西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的主阵地,但目前均存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养殖污染突出、重金属潜在污染较大等问题。

  以北海市为例,目前,北海市红坎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只有10万吨,而市区每天排放污水超过15万吨,市区有13个超标的市政排污口。此外,北海市还存在工业污染源超标现象、填围海面积迅速增加、廉州湾发生赤潮风险较大等问题。

  玉林市是一个养殖业大市,畜禽养殖是全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养殖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2012年,玉林市生猪存栏量390万头,占南流江流域的86%,一些乡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超载养殖。

  “近岸海洋污染是陆域污染的反映,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是陆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反映。”檀庆瑞指出,目前北部湾海域污染主要存在以下4方面问题:

  一是重点海湾污染严重。特别是钦州湾、廉州湾、防城湾等港湾及北仑河口、茅尾海和大风江口等江河入海海域的夏季海水水质劣于Ⅳ类标准。

  近3年来,北海的廉州湾、钦州的茅尾海和钦州湾、防城港的企沙、东湾、西湾都出现过水质异常现象,虽然还未达到赤潮暴发的标准,但已无限接近。

  二是陆源污染物入海量巨大。根据《2012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陆源入海污染物占入海污染物总量比例超过95%,11条主要入海河流吸纳的污染物总量达到30多万吨,排放入海达8.9万吨,占全部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的90.5%。

  三是用海方式不科学情况较为突出,主要是大规模、无序的海水养殖和围填海活动。目前,北部湾沿海地区的海水养殖规模已超过30万亩,布局不合理、养殖密度大,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低,废水普遍未处理,导致部分养殖海域如廉州湾、茅尾海、西湾等的海水水质较差。

  此外,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对海水水质也造成了巨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

  从2008年~2012年的5年中,广西经批准的围填海面积达48平方公里,不但改变了海岸线,还严重影响了水动力环境,影响了对污染物的消纳。

  四是海上环境突发事件风险较大。随着广西沿海油码头的建成投产,石油进出港数量增加,在铁山港、钦州港海域发生较大规模溢油事故的风险增加。

  除此之外,沿海3市利用国外红土镍矿等矿产资源,大规模发展冶炼及其相关产业,在矿产原料装卸、冶炼废水排放过程中,也会造成海水和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升高,发生海域重金属污染事件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大举措严控污染入海

  切断污染入海通道、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沿海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广西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保护近岸海域水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西沿岸入海河流有120余条,但其中95%为季节性小河流,常年性的主要河流有南流江、大风江、钦江、茅岭江、防城江和北仑河6条。经调查,2012年广西主要河流入海的污染物年总量约为8.9万吨。

  针对入海河流是污染物主要入海途径的特点,广西建立了入海河流污染防治“河长制”。针对大风江、南流江、钦江、防城江、茅岭江和北仑河6条入海河流,由相关市政府负责人担任 “河长”,全面负责污染防治和监管工作。

  针对各条入海河流和排污口主要集中在茅尾海、防城港西湾、廉州湾等重点开发港湾的实际,广西紧紧抓住入海河流和排污口控制这个“牛鼻子”,实施重点治理工程,建立了陆海统筹、天地一体的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全防全控体系,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针对性措施,全面实施入海河流流域综合整治工程。

  根据监测,在90.5%由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中,有40%来源于畜禽养殖。2012年,广西涉海区域内共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556家,养殖总数量为861.8万头(只)。其中,南流江的玉林、钦州市流域是畜禽养殖污染的“重灾区”,特别是玉林市的水鸣镇、成均镇等乡镇畜禽养殖量已严重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要切断污染入海通道,首先是要控制养殖业污染。广西环保部门为此提出严格控制流域畜禽养殖业规模,科学划定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并要求2016年底前关停或搬迁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以及完成对限养区现有的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

  其次,重点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污水为广西入海河流的第二大污染源,约占入海污染物总量的30%,是近岸海域水质氮、磷总量居高不下的根源。

  檀庆瑞表示,广西正全力加快沿海沿江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设施建设,力争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地级市90%以上、县级市75%的污水处理率目标。2014年底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70%,基本消灭农村生活垃圾下河现象。

  钦州市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钦州除了下大力气做好涉海的河西污水处理厂、河东污水处理厂、钦州港污水处理厂、大榄坪污水处理厂等4家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外,还计划以犀牛脚镇、小董镇为试点,在沿海、沿江的重点镇先行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提升乡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同时,强化沿海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据测算,广西沿海3市工业企业入海废水约占入海污染物总量的13%。对此,广西将在园区建设一系列污水处理设施。按计划到2015年底,所有进驻涉水企业的园区要建成集中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坚决杜绝企业生产废水直排。

  “要保护北部湾海域,必须要优化北部湾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 檀庆瑞表示,在上马重大工业项目时,环保部门要求加强项目建设前期论证工作,提高环境准入标准,并严格控制“两高”产业规模。

  “我们严禁在临港、临海、临江区域布局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类、淘汰类项目。对污染严重、不适宜在沿海继续发展的企业要坚决关停并转。”檀庆瑞说。

  围填海直接影响到北部湾的生态环境保护,为此广西划出了红线:到2020年,广西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控制在161 平方公里以内。用红线来倒逼开发活动,保护自然海岸线。

  海水养殖污染占到北部湾入海污染物总量3%,对此,广西要求推行生态海水养殖。

  自治区海洋局局长张创智说,广西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2.8万平方公里,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净海”、“洁海”。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海洋环境监视监测体系,将北部湾经济区内145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和163个污染源纳入环境监控范围。

  但要更好地保护这片“净海”,还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海洋环境高效监测体系和海洋环境突发事件预警应急体系。

  广西的具体做法是加大沿岸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等环境监测资源的整合力度,整合环保、海洋、海事、科技部门的陆海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加密监测站(点)网络、完善监测手段,实现污水排放口和入海河口的水质、水量,以及重点港湾、敏感区域海水水质的自动实时监测,提升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能力。

  代表委员呼吁创新保护机制

  划出海洋生态红线、加强北部湾“两国四方”环境合作、实施环境责任险,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建设性意见

  北部湾的大部分近岸海域虽然保持着Ⅰ类水质,但面对当地迅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势头,如不采取积极有效举措,这片“净海”很难保持下去。

  面对这一现状,如何创新机制来保护北部湾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在今年广西“两会”上,有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南宁树木园副主任覃建宁提出,近年来北部湾红树林面积逐渐减少,生态功能退化。因此要明确划分广西海洋生态红线,加快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保护条例》,提议政府将红树林保护管理列为沿海地区各级政府责任指标,以逐步建成北部湾沿海红树林绿色长城。

  民盟广西区委提出要建立区域性共同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的工作机制,以加强北部湾“两国四方”环境合作为切入点,推动广西北部湾成为中国—东盟环保合作的“领军”,以环境合作带动经济合作,在北部湾及南海海域探索具有引领未来意义的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新模式。

  也有代表提出应确立环境税收制度以实现环境责任的社会化,建议借鉴外国经验,以“排污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收取环境利用税。

  还有代表表示,应通过实施“环境责任险”等方式来减少人为对自然的侵害。因为北部湾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处于欠发达状态,一旦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仅靠政府“买单”既不合理也不现实。通过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将资本雄厚的保险公司纳入环保体系,将有助于推动北部湾近海海域的保护。

  广西当地一位学者表示,目前首先应成立一个由政府牵头、各有关涉海环保部门参与的海洋环境保护小组,“这样有助于通过推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实行综合决策,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来加强海洋环保的区域、部门合作及资源分享,增强联合执法力量。”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2月起,《广西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相信在人们不遗余力的守护下,我国这片最后的“净海”将得到更好保护。

  相关链接

  北部湾

  北部湾是位于我国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越南之间的一个半封闭海湾,俗称“两国四方”,为南海最大海湾,水域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近岸海域80%以上海水达到Ⅰ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洋环境优越,拥有白海豚、红树林、儒艮等众多珍贵而又脆弱的环境资源。

  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家批复,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7年多的开发,这里建设了一批石化、钢铁、能源等临海工业项目,已经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龙头。据有关方面估计,到2020年,北部湾经济区将会形成2万亿元~2.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规模。